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多动症的症状有哪些?什么时候需要及时干预?

发布时间:2025-08-23 23:29:39  浏览量:1

“孩子上课总走神、写作业磨磨蹭蹭,是不是有多动症?”“男孩调皮爱跑很正常,没必要去医院吧?” 面对孩子的多动行为,很多家长陷入 “过度焦虑” 或 “盲目忽视” 的误区。事实上,儿童多动症(ADHD)并非 “调皮捣蛋”,而是需要科学干预的神经发育障碍,若错过 6-9 岁最佳干预期,孩子出现学习障碍、情绪问题的风险会增加 47%。今天就帮家长理清:孩子出现哪些信号必须及时就医,以及就医前该做哪些准备。

信号一:注意力缺陷持续6 个月以上,且跨场景存在

正常孩子偶尔会走神、分心,但多动症孩子的注意力缺陷具有“持续性” 和 “广泛性” 特点。若孩子满足以下表现,且持续 6 个月以上,同时在家庭、学校两个场景都出现,需警惕:

上课无法集中注意力听讲,频繁摆弄文具、偷看课外书,老师提问时答非所问;

写作业时频繁中断,20 分钟的作业能拖 2 小时,简单计算题也频繁出错;

做喜欢的事(如看动画片、玩游戏)也难以专注,5-10 分钟就会切换活动。

西安附一儿童医院行为发育科主任马文靖提醒:“若孩子仅在某一个场景(如家里)注意力不集中,可能是环境干扰导致;但跨场景的注意力缺陷,往往是 ADHD 的典型信号,需及时就医评估。”

信号二:多动冲动影响正常生活,伴随危险行为

很多家长把“好动” 和 “多动” 混淆,其核心是孩子是否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根据场景区分,可以发现正常孩子可以根据不同的场景调整个人的行为,而多动症孩子无论在任何场景中,都会会呈现出行为无状的情况。

比如在课堂上能安静坐15-20 分钟;而多动症孩子的多动冲动是 “不受控” 的,其可能随时站起来走动,或者在教室中大喊大叫,不会估计场合问题。而正常的好动的孩子一般在课堂上即便是有小动作,也不会有大幅度的变化。基本能够做到遵守课堂纪律。

冲动行为:未经允许打断别人说话,排队时插队,过马路时不顾车流突然跑出去;

过度活动:每天精力异常旺盛,从早到晚不停奔跑、攀爬,晚上入睡困难,且不会感到疲惫。

2023 年《中国儿童保健杂志》的调研显示,约 32% 的 ADHD 孩子因多动冲动出现意外受伤(如摔伤、烫伤),比普通孩子高 2.3 倍。若孩子的多动行为已经影响到自身安全或他人,必须尽快就医。

信号三:学业成绩明显下滑,出现厌学情绪

ADHD 孩子的智力通常正常,但因注意力缺陷和多动冲动,会严重影响学习效率。若孩子出现以下情况,可能是 ADHD 导致,需就医干预:

一二年级成绩尚可,三年级后因知识难度增加,成绩突然大幅下滑,尤其是数学、语文等需要专注的学科;

因频繁被老师批评(如“上课不认真”“作业拖沓”),产生厌学情绪,拒绝上学或谎称 “身体不舒服”;

对学习失去信心,说“我太笨了”“我学不会”,甚至出现撕课本、写作业时哭闹等极端行为。

信号四:社交能力受损,被同学排斥孤立

ADHD 孩子因多动冲动,容易在社交中出现问题,比如:

与同学玩耍时,经常抢夺玩具、推搡他人,不懂分享和等待,导致同学不愿意和他交朋友;

说话时经常打断别人,不倾听他人发言,难以维持正常对话,逐渐被小团体排斥;

因情绪控制能力差,一点小事就发脾气、哭闹,被同学起外号(如“调皮鬼”“爱哭鬼”),产生自卑心理。

儿童心理专家指出,ADHD 孩子若长期处于社交孤立状态,会增加青春期出现焦虑症、抑郁症的风险。因此,若孩子频繁抱怨 “没人和我玩”,或家长发现孩子在幼儿园 / 学校没有固定玩伴,需结合其他症状,及时带孩子就医。

就医前必做:准备3 类材料,提高诊断效率

带孩子就医时,建议家长提前准备以下材料,帮助医生更准确判断:

记录孩子的日常行为:比如“上课每天被老师提醒 5 次以上”“作业平均每天拖延 1.5 小时”,避免笼统描述 “孩子不认真”;

学校反馈:请班主任填写《课堂行为记录表》,说明孩子在学校的注意力、多动、社交情况;

既往检查报告:若孩子之前做过智力测试、微量元素检测等,一并携带,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原因(如智力障碍、铅中毒)。

就医科室选择:优先选择儿童保健科、发育行为儿科或儿童心理科,这些科室有专业的ADHD 评估工具(如《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评估量表》),能通过多维度评估(家长问卷、教师问卷、孩子行为观察),明确诊断并制定个性化干预方案。

最后提醒:ADHD 的诊断和治疗需要专业医生操作,切勿轻信网上 “自测量表” 或非正规机构的 “快速干预” 方案。早发现、早干预,才能让孩子摆脱 ADHD 的困扰,在学习和生活中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