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如何解决亲子之间的隐形竞争关系

发布时间:2025-08-29 14:59:31  浏览量:1

你有没有过这种感觉?当自己跟父母分享一些开心或幸运的事时,他们不是祝贺,而总会打击自己。好像,自己不应该那么开心,那么幸运一样。而且从小到大,这种情况很常见。

比如,节假日和好友聚会,母亲总会不高兴,觉得只要有时间,女儿就应该陪自己。赚钱后第一次买好看的名牌连衣裙,自己很开心,母亲却“泼冷水”:“你穿成这样干什么?

不少人成年后发现:好像有一种父母,见不得自己的子女好。准确地说,是他们一方面希望你好,给你很多帮助,但另一方面,看到你好,又会不舒服,言行不一。

很多父母都是爱孩子的,那为什么会出现“见不得子女好”的情况呢?实际上,家庭中有种很常见的心理现象,却极易被我们忽略——亲子之间的隐形竞争关系。这种竞争心理虽是双向的,但在父母对孩子之间更为强烈。

01 对孩子的无意攻击背后 藏着一种强大的“竞争意识”

很多人会觉得疑惑:我那么爱孩子,怎么可能见不得ta好?可能连他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潜意识里,自己对孩子一直是有矛盾心理的:一方面希望孩子好,付出很多,给ta创造好的条件和机会;但如果孩子过得太好,自己又会不舒服,觉得ta们太顺了,刺激了自己的自尊和过往。

为什么母亲口口声声说要对孩子好,真正到了有矛盾时,又觉得孩子装呢?

最重要的原因是,父母自己内心深处有个冲突:一方面,的确是想去爱孩子的,但这种爱带着很多弥补自己童年缺失的心理意义。父母把自己童年对爱的需求,对关注的渴望,都投射到了孩子身上。于是,她对孩子好,其实就是对小时候的自己好。

02 自尊心和控制欲太强的人,更不容易接受孩子的成功

除了因过往经历导致心理不平衡,嫉妒孩子导致关系紧张之外,自尊心和控制欲太强,也是很多人无意中会给孩子的人生“使绊子”的原因。

有很多已经成年了的朋友说,但很多事情还是要听父亲的。在很多人眼里,自己是很有责任心,有能力的人。但每当自己要挑战什么,例如接一个难的项目,父母非但不鼓励他尝试,还总习惯性打击:

“就你,真做不好!”

“你懂什么,这方面我比你强。”

“不是我打击你,你真不如年轻时候的我。”

长期下来,做事越来越没自信,畏首畏尾。也许是父母在人生中曾遭遇一些挫折,被外界认可度不高,导致缺乏自我认同,所以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会抓住一切机会向儿子表达:

“你不如我”,“你跟我比差得远”这样的评价。仿佛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自己缺失已久的存在感。

这样的父母,就像张爱玲的《金锁记》中的女主人公一样。

母亲把女儿的婚姻之路堵死,又把儿子弄成了一个丧妻的可怜人,目的就是让子女过得比自己“惨”。

这样,他们就会死心塌地守在母亲身边,一辈子被母亲掌控。

现实生活中,这类父母对子女控制欲太强,总是希望子女需要自己,依赖自己。

而当子女争气,有能力摆脱他们时,他们就不自觉地处处搞破坏。

这种暗戳戳的亲子竞争,甚至连父母自己都难以觉察,结果就造成了对孩子的隐形攻击。

例如:

打击批评:总喜欢无意间奚落,嘲讽,贬低,否认孩子的成就等;

故意激惹:知道孩子的敏感点,总是能轻松地激怒孩子;

控制欲强:比如喜欢用关系威胁,如果不满足他的期待,就要和孩子断绝关系;

心胸狭隘:不能容人之优点,甚至自己孩子比自身优秀都不行。

如此被父母攻击的孩子,会在家庭中产生难以觉察的,很深的内疚感。潜意识里觉得,过得太好是不对的。过得比父母太好,反而对不起父母。所以他们不敢成功,不敢追求和表现自己的幸福,因而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这样对于父母,对于孩子,都无比可惜。

03 家庭中做到“个体分离化”,才能各自拥有更好的人生

那么,我们如何觉察和应对这种天然存在的“亲子竞争”带来的影响呢?其实,人有嫉妒心很正常。

父母与孩子,特别是同性别的亲子,一直存在潜在竞争,不需要过度在意和回避。关键是,这种竞争是良性发展,演化为父母孩子的彼此认同;还是走向恶化,使亲子关系渐渐变得疏离,影响其发展;根本上取决于亲子关系是否积极、健康。良好的亲子关系,建立在父母的人格特质、心理健康状况的基础上。

所以,父母的人格健全程度,对自身心理的觉察,对子女成长的影响非常重大。

从父母角度出发,我们无法改变过去,但可以增加自我觉察:

好好地看看,自己面对孩子时,那种莫名其妙的“不舒服”来自哪里。

反思人生经历中的挫折与创伤,给自己的个性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又如何继续影响着你的亲子关系。

特别是,回溯下自己原先家庭中继承的不安全感和低自尊,克制自己因此发展出的“控制欲”。

因为,这很可能成为你和孩子产生过度竞争心理的原因。

只有充分的自我觉察,才能最终做到分离个体化:

家庭成员之间学习把对方当做独立的个体,接纳ta与自己的不同,尊重其发展需要。

允许孩子脱离家庭,从共生走向分化,形成独立的个性和目标。

而从孩子的角度来说,我们也要意识到,“父母的爱”并非是完全的、绝对的谎言。

他们本意或有爱孩子的意愿,但自身却有很大的局限性,缺乏真正的爱的能力。

一部分时代原因,让许多父母没能拥有一个物质更为丰富的童年,受教育的机会。

还有的因自身条件有限,没实现人生目标,一生比较平庸,而又没能很好地疗愈自己。

因此,当他们看到新时代的孩子,拥有特别优越的条件,受教育的机会,能力也超过自己,过上了自己想象不到的幸福生活后,一方面欣喜的同时,也会产生内在不平衡的心理,做出无意识的破坏性举动。目光短浅的父母可能会极力反对孩子的自主选择,认为自己曾经的经验才是最正确的。有的则会打击孩子,让孩子无法为自己感到骄傲,而是因不足而难过,自我厌恶,生活不幸。当我们遇到这样的情形时,一定要记住:

你是你自己,你不是家庭的工具,你无需时刻回应家庭的需求,被迫扮演拯救者的角色。

无论家庭中的竞争关系给你造成了何种影响,你需要做的是,

用客观的方式看待自己,用健康的方式关爱自己。

关注自己的需求,接受和发展自己的个性和体验。

不要忘记,父母也是人,他们本不完美。孩子也是人,他们终将独立,成为自己。接受家庭中存在的适度竞争心理,可以让每个人都更具备完善自己,追求自我的动力。而父母接受对孩子的隐形敌意,接受彼此都是独立的存在,才能更好与之分离,各自拥有更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