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说你没出息时,别慌!这 3 条路让大学生少走 5 年弯路
发布时间:2025-08-29 08:33:55 浏览量:1
前几天和表哥吃饭,他愁眉苦脸说刚上大二的儿子小宇跟家里吵翻了。小宇想学数字媒体,亲戚们却围着劝:“这专业没前途,不如转会计,稳定!” 有人甚至补刀:“你从小就笨,学这个肯定学不会,到时候毕业就失业!”
小宇躲在房间哭,跟表哥说:“他们根本不知道我喜欢什么,就凭自己那点经验否定我,难道我这辈子要按他们的想法活吗?” 这话戳中了很多年轻人的痛处 —— 我们太容易被别人的 “否定” 绑住手脚,尤其是大学生选专业、找工作时,身边总不缺 “人生导师”,可这些人的建议,真的是为我们好吗?
别人的否定,本质是失败者的 “代偿心理”
先跟大家说个数据: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2024 年的调研显示,62% 的大学生在选专业时,曾被亲友以 “没前途”“你不行” 为由否定。这些否定者里,有一半人自己学历不高、工作普通,却格外喜欢对别人的人生指手画脚。
我之前认识个邻居张叔,当年没考上大学,在工厂干了一辈子。每次见到小区里的大学生,就爱说 “你学那专业没用”“我当年要是有这机会,肯定比你强”。后来才知道,他儿子高考失利没读大学,现在打零工,他总觉得是自己没本事,所以看到别人选专业,就忍不住用否定来掩饰自己的遗憾。
这就是人性的本质:大多数喜欢否定别人的人,本质是为了自己 —— 要么用否定别人来平衡自己的挫败感,要么用 “为你好” 的名义,把你拉到和他一样的认知层次,好让自己安心。就像小宇的亲戚,有人自己做会计多年没起色,就觉得 “稳定” 是唯一标准;有人当年没勇气选喜欢的专业,就见不得别人敢突破,说到底,都是自己的执念在作祟。
构建 “护城河”:3 个方法让大学生避开同质化竞争
小宇后来没听亲戚的,坚持学数字媒体,但他没盲目跟风。他做了三件事,让我觉得这孩子比很多成年人都清醒:
第一,增加独家真实内容。他利用寒暑假在本地传媒公司实习,把自己做的短视频策划案、拍摄花絮整理成 “实习手记”,里面有具体的踩坑经历,比如 “拍美食视频时,光线没调好导致画面模糊,后来怎么改进”,这些真实细节,比网上那些 “干货文” 实用多了。
第二,创新表现形式。别人都在发图文教程,他用动画 + 真人解说的形式讲 “短视频剪辑技巧”,比如把复杂的转场原理做成卡通动画,再结合自己的作品演示,很快在校园账号里涨了粉。
第三,强化读者互动。有学弟学妹问 “零基础怎么学 Pr”,他不仅回复,还专门开了直播,手把手教操作,甚至把常见问题整理成文档免费发,慢慢积累了一批信任他的粉丝。
去年毕业时,小宇拿着自己的账号数据和实习作品找工作,几家公司抢着要。智联招聘 2025 年应届生就业报告里有个数据很能说明问题:拥有 “独家技能 + 真实案例” 的应届生,就业率比普通应届生高 38%。现在很多大学生抱怨 “专业对口难”,其实不是专业没用,是自己没构建起差异化优势,陷入了同质化竞争。
别把决策权让出去:你的人生该自己掌舵
我还有个学弟阿哲,当年高考完想选计算机,父母却非要他学师范,说 “老师稳定,女孩子就该找个轻松的工作”。阿哲架不住父母哭闹,妥协了,可上学后根本没兴趣,成绩垫底,毕业时考教师编没考上,找其他工作又没技能,只能在家待业。
反观他的室友小雅,当年选了冷门的 “文化遗产保护” 专业,家人都反对,说 “这专业找不到工作”。但小雅坚持,还利用课余时间学 3D 建模,把古建筑模型做成数字化展示作品,后来被一家文化科技公司看中,现在薪资比很多热门专业的毕业生都高。
麦可思研究院 2024 年的报告显示:自主选择专业的大学生,就业满意度比 “被家人安排” 的学生高 27%。很多人总觉得 “别人比我有经验,听他们的没错”,可他们的经验,只适合他们的时代和人生,未必适合你。就像父母那代人觉得 “稳定最重要”,是因为他们经历过物质匮乏的年代,可现在的就业环境早变了,稳定的工作未必有发展,有发展的工作往往需要突破常规。
说到底,人生没有标准答案,别人的否定只是参考,不是判决。你不需要向任何人证明自己,只要在自己选择的路上,不断积累独家优势、创新方法、保持互动,就能构建起属于自己的 “护城河”。就像小宇和小雅,他们没有被别人的声音打乱节奏,最终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