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雅倩:作文会“说话”,诗词变“动画”
发布时间:2025-08-29 01:01:47 浏览量:1
转自:南京晨报
受访者供图
在2025年教师节来临之际,南京市教育局联合南京晨报推出“2025年‘宁’的样子·AI上校园”优秀教师征集活动以来,老师们、家长们、学生们、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参与,纷纷推荐身边的“AI+教育”好老师。
即日起,南京晨报推出系列报道,一起来认识这些“超能教师”中的代表。在AI成为教育改革必然选择的当下,他们拥抱时代、主动学习、积极转型,重塑教与学的每一个环节,为培养适应数智时代的“新质人才”贡献力量。
在文靖东路小学五(12)班的早读课上,这样的场景成为常态:四五个学生围坐在一起,低声交流着课本内容,不时抬头望向讲台前的多媒体大屏;徐雅倩老师将AI系统整理好的阅读思考题同步投影到屏幕上,俯身倾听小组讨论,嘴角露出欣慰的笑容。
作为拥有10多年教龄的小学语文教师,徐雅倩深知,高年级的孩子已不再满足于简单的知识灌输,他们需要更有深度的思考和个性化的学习引导,而AI恰好成为她教学路上的“得力助手”。
作文“精修坊”
AI妙笔生花,老师画龙点睛
写作教学是小学高年级的重点,也是徐雅倩探索AI应用的核心领域。以往批改作文时,她常常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标注语法错误、调整结构,导致反馈效率低下。
如今,她借助教师端的AI写作助手优化了批改流程:首先让学生将作文初稿工整地写在作文本上,收取后,挑选典型作文拍照上传至AI系统。
AI能够迅速识别文字,找出错别字和病句,并从“内容充实度”“结构完整性”“语言生动性”三个维度给出评分和修改建议。
例如,当小宇写作《一次难忘的运动会》时,AI指出“仅描述了比赛过程,缺少赛前紧张和赛后激动的心理描写”,并推荐了“攥紧拳头时手心的汗湿感”“冲线后耳边炸开的欢呼声”等细节示例。
徐老师则将更多精力集中于打磨学生的立意,她会将AI生成的“修改前后对比片段”投射到大屏上,与学生共同分析:“大家看,小佳采纳AI建议,加入了‘雨中同学们互相搀扶着冲向终点’的情节后,‘难忘’不再仅是‘赢了比赛’,还增添了友情的温度,文章是否更具感染力了?”
这种方式不仅提升了批改效率,还教会了学生自主优化作文,班内学生的写作水平在半学期内显著提高。
诗词“放映厅”
意境动画“活”了古诗
在古诗词教学中,AI的“沉浸式体验”将枯燥的背诵变得生动有趣。
教授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时,徐雅倩并未让学生机械记忆,而是利用教师端的AI诗词可视化软件,通过大屏幕展示动态场景:晴日下的西湖波光粼粼,游船划开水面泛起金色涟漪,生动诠释了“水光潋滟晴方好”;镜头切换,细雨飘落,西湖被薄雾轻笼,远山如披轻纱,完美呈现了“山色空蒙雨亦奇”。
AI还同步播放古琴曲,以抑扬顿挫的语调朗诵诗句,并能根据学生的背诵进度,在大屏上生成“诗词闯关进度条”——全班共同背诵,每正确一句便点亮一处西湖美景。
班里的“背诵困难户”小浩,为了和大家一起点亮最后的“淡妆浓抹总相宜”画面,主动将诗句抄写在卡片上,课间还积极向徐老师请教“潋滟”“空蒙”的含义。
徐老师笑着说:“AI将抽象的诗句转化为可视的风景,孩子们才愿意主动走进诗词的世界,这比我讲解十遍都更有效。”
课堂“变形记”
孩子追着老师问问题
一学年下来,徐雅倩的课堂发生了显著变化:学生们不再畏惧“难啃”的阅读理解,写作文时也能主动思考如何增添细节、升华主题;课后,许多孩子会让家长协助登录徐老师推荐的AI阅读平台,拓展课外读物,有的甚至会将自创的小故事草稿发送给徐老师,请她借助AI工具进行优化建议。
徐老师常对同事感慨:“AI并不需要多么复杂的设备,关键在于正确运用。它将我的重复性工作变得高效,使我能够投入更多时间关注每个孩子的思维发展,这才是教育的应有之义。”
未来,徐老师还计划探索AI在文言文启蒙、名著阅读批注等领域的应用,让小学高年级的语文课堂既保留文字的温度,又融入科技的智慧,助力孩子们在语文学习中收获更多成长。
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 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