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抽动症:从异常面部表情发现端倪
发布时间:2025-08-28 16:33:00 浏览量:1
儿童抽动症(又称儿童抽动障碍)是一种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神经发育障碍,核心特征是不自主、反复、快速的肌肉抽动或发声抽动,且症状会随时间波动。由于早期抽动多从面部开始,家长若能及时识别这些 “异常面部表情”,可尽早干预,减少对孩子学习、社交的影响。以下从面部抽动的典型表现、伴随症状、家长应对误区及科学处理方式展开说明,帮助家长全面识别和应对。
一、警惕!这些 “异常面部表情” 可能是抽动症信号
面部抽动是儿童抽动症最早期、最常见的表现(约 80% 患儿首发症状在面部),多为不自主的肌肉收缩,孩子自己难以控制,且常被误认为 “做鬼脸”“调皮捣蛋”。家长需重点关注以下几类典型动作:
1. 简单面部运动抽动(单一肌肉群收缩)
这类抽动幅度较小、动作单一,易被忽视或误判,常见表现包括:
眼部抽动:频繁眨眼(如每秒 1-2 次,或用力闭眼、挤眼)、翻白眼、斜眼、凝视(无目的盯着某处)、眼球快速转动;
口鼻部抽动:皱鼻子(频繁皱鼻、鼻翼扇动)、咧嘴(不自主歪嘴笑、撇嘴)、抿嘴、伸舌头(快速吐舌又收回,非故意调皮)、舔嘴唇、吸鼻子(无鼻涕却频繁吸鼻,类似 “抽鼻子” 声的动作基础);
面部其他部位:皱眉(频繁皱眉头,形成 “川字纹”)、挤眉弄眼(单侧或双侧眉毛、眼睛同时收缩)、咬腮(不自主用牙齿咬内侧脸颊)、面部肌肉抖动(嘴角或脸颊轻微颤动,肉眼可见)。
2. 复杂面部运动抽动(多肌肉群协同收缩)
若早期简单抽动未被关注,可能逐渐发展为多部位协同的复杂动作,表现为 “有意义的表情假象”,但本质仍是不自主抽动,例如:
频繁做 “鬼脸”(皱眉 + 挤眼 + 咧嘴同时出现,动作夸张,且无法自主停止);
反复 “吐舌歪嘴”(吐舌的同时伴随嘴角向一侧歪斜,动作连贯但无明确目的);
面部 “抽动性表情模仿”(无意识模仿他人的表情,如模仿大人皱眉、微笑,但动作僵硬、重复)。
需要注意:这些面部抽动多具有 “间歇性” 特点 —— 可能在孩子放松(如看电视、玩玩具)时减轻,在紧张(如考试、见陌生人)、疲劳(如傍晚、睡前)或兴奋(如玩游戏、吃甜食)时加重,且孩子自己通常能短暂克制(如被提醒时停止 1-2 分钟,但很快再次出现),这与 “故意调皮做鬼脸”(可自主控制,提醒后能长时间停止)有明显区别。
二、除了面部抽动,这些伴随症状也需关注
儿童抽动症并非只有 “面部表情异常”,部分孩子还会伴随其他部位抽动或行为问题,家长可结合观察:
其他部位抽动:面部抽动后,可能逐渐蔓延至颈部(如频繁点头、摇头、扭脖子)、肩部(耸肩、抖肩)、躯干(扭腰、挺肚子)或四肢(甩手、踢腿);
发声抽动:约半数患儿会出现不自主发声,如清嗓子(频繁 “吭吭” 声,无感冒或咽喉不适)、咳嗽(无痰干咳,反复出现)、吸鼻子(伴随 “咻咻” 声),严重时可能出现尖叫、说脏话(秽语抽动,较少见,多发生于学龄期后);
行为与情绪问题:部分孩子可能伴随注意力不集中(如上课坐不住、容易分心)、多动(小动作多)、冲动(如抢答问题、打断他人说话)、情绪敏感(易烦躁、发脾气)或社交退缩(因担心抽动被嘲笑,不愿与同学交往)。
三、家长易踩的 3 个 “误区”,别耽误干预时机
误区 1:“孩子只是调皮,长大就好了”
部分家长认为面部抽动是 “故意捣蛋”,甚至批评、打骂孩子 “别做鬼脸”,但这会加重孩子的紧张和自卑,反而导致抽动更频繁。虽然少数轻度抽动(如短暂眨眼)可能在数月内自行缓解,但约 50% 患儿的症状会持续至青春期,甚至成年,若早期不干预,可能影响孩子的学习(如频繁抽动导致注意力分散)和社交(被同学嘲笑、孤立)。
误区 2:“抽动症是‘坏习惯’,靠‘纠正’就能改”
抽动症的本质是神经发育障碍(与大脑基底节功能异常、遗传、环境等因素相关),并非孩子 “故意养成的坏习惯”。强行要求孩子 “控制” 抽动,会让孩子产生焦虑,反而诱发更频繁的抽动(如越提醒 “别眨眼”,眨眼越严重)。
误区 3:“只有吃药才能治,吃药有副作用,不如不治”
抽动症的治疗需 “个体化”:轻度抽动(仅偶尔面部抽动,不影响生活)可通过行为干预(如放松训练、心理疏导)缓解;中度至重度抽动(抽动频繁、影响学习或社交)才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目前临床常用的治疗药物(如硫必利、阿立哌唑等),在规范剂量下安全性较高,副作用可控,盲目拒绝治疗反而可能延误病情。
四、发现异常后,家长该怎么做?
若观察到孩子持续出现上述面部抽动(如频繁眨眼、做鬼脸)超过 2 周,且无法自主控制,或伴随其他部位抽动、发声异常,建议尽快带孩子到正规医院儿科神经专科、儿童发育行为专科或儿童精神心理科就诊,医生会通过以下步骤明确诊断和干预方案:
专业评估:医生会通过问诊(了解抽动的频率、持续时间、诱发因素)、观察孩子的抽动表现,结合量表评估(如《耶鲁抽动症严重程度量表》),排除其他疾病(如结膜炎、过敏性鼻炎导致的眨眼、吸鼻子,癫痫导致的面部抽动);
轻度抽动(不影响生活):以 “家庭干预” 为主 ——
1.减少刺激:避免孩子长时间看电子产品(屏幕光刺激可能加重抽动)、少吃含咖啡因的食物(如巧克力、可乐)、保证充足睡眠(疲劳会诱发抽动);
2.忽视与鼓励:不刻意提醒或批评孩子的抽动(避免强化注意力),当孩子主动克制抽动时,及时给予鼓励(如 “你刚才没眨眼,做得很好”);
3.心理支持:若孩子因抽动感到自卑,多陪伴、安慰,告诉孩子 “这不是你的错,我们一起慢慢调整”;
中重度抽动(影响学习 / 社交):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药物治疗 + 行为治疗”,常用行为治疗包括 “习惯逆转训练”(教孩子用 “替代动作” 代替抽动,如用 “轻轻闭眼” 代替 “挤眼”)、“放松训练”(通过深呼吸、冥想缓解紧张,减少抽动频率)。
总之,儿童抽动症的早期信号常隐藏在 “异常面部表情” 中,家长需避免将其误认为 “调皮”,而是通过 “观察频率、是否可控、是否伴随其他症状” 初步判断。若发现异常,尽早就医评估,轻度抽动通过家庭干预即可缓解,中重度抽动也可通过规范治疗有效控制,不会对孩子的长期成长造成严重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