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儿童学习障碍科普:这 5 类常见类型及典型症状需知晓

发布时间:2025-08-27 17:39:00  浏览量:1

“孩子明明很聪明,就是不爱读书,课文怎么教都背不下来”“写作业总漏字错字,数学题会算却总抄错数字,是不是太粗心了?” 面对孩子学习上的 “吃力”,很多家长习惯将原因归结为 “不努力”“不用心”,却忽视了一种易被误解的情况 —— 儿童学习障碍。作为一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学习障碍并非孩子 “不想学”,而是大脑处理信息的能力存在差异,导致他们在阅读、书写、计算等学习环节出现困难。了解其常见类型及典型症状,才能避免误解孩子,及时提供帮助。


阅读障碍是儿童学习障碍中最常见的类型,核心问题是 “无法高效处理文字信息”。这类孩子在阅读时常常出现 “识字困难”,比如把 “b” 和 “d”、“6” 和 “9” 弄混,认识的字放在句子里就无法识别;阅读速度极慢,逐字逐句读仍磕磕绊绊,还会频繁漏字、添字或跳行,比如把 “小猫追老鼠” 读成 “小猫抓老鼠”;更关键的是 “理解困难”,读完一篇短文后,无法回答 “文章讲了什么”“主人公做了什么” 等问题,甚至分不清故事的开头和结尾。即使家长反复辅导,孩子的阅读能力也难以跟上同龄人的进度。


书写障碍则表现为 “无法流畅、准确地完成书写任务”,常被家长误认为 “写字不认真”。患有书写障碍的孩子握笔姿势怪异,写字时用力过大,导致作业本经常被戳破;写出的字结构混乱、大小不一,比如 “左右结构” 的字写得东倒西歪,“木” 字的撇捺总是不对称;抄写速度极慢,抄课文时频繁看一眼写一笔,还会频繁漏抄、错抄,比如把 “太阳” 抄成 “太日”;更严重的是,他们难以将大脑中的想法转化为文字,作文时要么迟迟写不出一句话,要么语句不通、逻辑混乱,即使口头表达很清晰,书面表达也漏洞百出。

数学障碍(又称 “计算障碍”)主要体现在 “对数字和数学逻辑的理解与应用困难”。这类孩子在低年级时就表现出 “认数困难”,比如无法快速区分 “5” 和 “7”,数到 20 仍会漏数、跳数;计算能力薄弱,即使掌握了计算方法,也容易在简单运算中出错,比如 3+5 算成 7,10-6 算成 5;更难应对 “数学应用”,比如无法理解 “小明有 5 个苹果,妈妈又买了 3 个,现在有几个” 这类简单应用题,分不清 “加” 和 “减” 的逻辑关系;在日常生活中,也难以识别钟表时间、区分人民币面额,甚至不会数物品数量。

非语言学习障碍容易被忽视,核心问题是 “对非语言信息的处理能力不足”。这类孩子在语言表达上可能很流畅,甚至能熟练背诵课文,但在空间感知、社交理解等方面存在明显困难。比

如搭积木时无法将积木拼成完整的形状,画画时比例严重失调;穿衣服时常常分不清衣服的正反面、鞋子的左右脚;在社交中,难以理解他人的表情和肢体语言,比如看不到别人 “生气的脸色”,听不懂 “话里有话”,容易在与同学相处时引发误会,却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同时,他们的动手能力也较差,系鞋带、整理书包等简单任务都需要家长反复指导。


听觉加工障碍则与 “对声音信息的处理能力相关”,常被误解为 “孩子听力不好” 或 “不专心听”。这类孩子能听到声音,却无法准确理解声音的含义:比如听老师讲课,只能记住零散的词语,无法串联成完整的知识;听指令时,常常分不清 “先洗手再吃饭” 和 “先吃饭再洗手” 的顺序;在嘈杂环境中,难以集中注意力听别人说话,比如在教室中,容易被同学的咳嗽声、翻书声干扰,无法专注于老师的讲课内容;即使家长在身边反复提醒事情,他们也容易 “左耳进右耳出”,并非故意忽视,而是大脑无法有效加工听觉信息。

当家长发现孩子在某一学习领域长期表现出 “吃力”,且通过常规辅导无法改善时,需警惕学习障碍的可能。此时,家长应避免指责孩子 “不努力”,而是通过 “场景观察” 记录孩子的具体困难:比如阅读时是否频繁错字、理解困难?书写时是否结构混乱、难以表达?若这些问题持续 6 个月以上,且明显影响学习进度和自信心,应及时带孩子到专业医院的儿童保健科、发育行为儿科或专业的学习障碍评估机构,通过科学评估明确是否存在学习障碍。

对于确诊学习障碍的孩子,家长无需过度焦虑,因为通过针对性的干预训练(如阅读训练、书写技巧指导、数学逻辑游戏等),多数孩子的能力能得到显著提升。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根据孩子的障碍类型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比如为阅读障碍的孩子选择图文结合的书籍,为数学障碍的孩子用实物(如积木、糖果)辅助理解计算;同时,多关注孩子的优点,比如有的孩子虽然阅读差,但动手能力强,通过鼓励和肯定,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让他们在适合自己的节奏中逐步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