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云网评:儿童救生衣检测防线岂能失守
发布时间:2025-08-28 10:05:09 浏览量:1
彩云网评特约评论员 陈长
不用送检,花几百元就可以买到一份由检测公司出具的检验合格报告。近日,媒体报道称接到消费者反映,市面上很多儿童救生衣实际执行是玩具标准,质量良莠不齐。记者购买多款救生衣后原本想找一家检测机构检测,但网络上的中介却直言:花几百元就可以买到一份“完美”的检验检测报告,官网可查。
调查发现,这条虚假检测产业链已形成完整闭环。中介充当掮客,精准对接商家“只要报告不做检测”的需求;检测机构明知故犯,配合炮制虚假数据;配套的假查询网站与检测公司真实官网高度相似,更有机构刻意将公司注册地、样品接收地、报告发出地拆分开来,躲避监管部门的核查。记者仅仅寄送一个空塑料袋,三天后就收到了一份标注CMA、CNAS认证的检测报告,十多项救生衣检测项目均为“合格”。检测报告本应是产品安全的“守门人”,如今却沦为造假帮凶,这不仅损害了消费者权益,更触及《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认可认证条例》等法律法规,是对法律的公然挑衅。
虚假检测带来的危害不容小觑。根据国家标准,合格的儿童救生衣必须在浮力、材料强度、穿戴安全性等方面达到严格要求,才能确保在紧急情况下保护儿童浮于水面。而未经真实检测的救生衣,可能在关键时刻失去浮力或发生结构散裂,直接威胁儿童生命安全。更严重的是,这种“不送样可以直出报告”的现象在检测行业并不鲜见,有多个自称检测公司工作人员表示“什么产品都可以检测”,如果这种造假模式蔓延到奶粉、玩具、药品等领域,最终动摇的将是整个社会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根基。
事实上,早在2023年10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和公安部就联合印发《市场监管总局 公安部关于开展虚假认证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提出要严厉打击清理“当天出证/报告”“直出证书”“不送样检测”等违法行为。造假行为之所以屡禁不止,首先是违法成本与非法暴利严重失衡,一份虚假报告售价几百元至上千元,规模化造假利润相当可观,而即便被查处,现行规定下最高罚款仅30万元,难以形成有效震慑。其次,检测机构“三地分离”的操作长期未被识破,假查询网站未经备案却能正常运行,也反映出监管手段滞后。此外,不少平台仅要求商家提供检测报告却不验证真伪,更为虚假报告打开了“方便之门”。
儿童安全无小事,检测认证不应成为牟利工具。根治这一顽疾,需要构建全链条的治理体系。技术层面可推广区块链追溯系统,借鉴CCC认证证书联网核查模式,让每一份报告都可追溯、不可篡改,从源头杜绝虚假报告。监管层面要让处罚真正“带电”,强化跨部门、跨区域联合执法,对造假者不能只停留在罚款层面,还应依法实施吊销资质、终身禁业、追究刑事责任等惩戒措施,让造假者无处可逃。电商平台更需主动承担审核责任,不仅要核查商家是否有检测报告,更要通过官方渠道验证报告真实性,同时建立便捷的举报通道,让消费者发现问题能及时反馈。只有让检测回归“客观独立、公平公正、诚实信用”的本质,让每一份报告都经得起检验,才能真正守住安全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