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南方网评:孩子下午3点放学后,谁来接棒?

发布时间:2025-08-27 22:52:59  浏览量:3

开学在即,广州市小学一二年级推出了“下午3点放学”的新政,这是响应国家“双减”政策的一项重要举措。这一举措的初衷在于,通过缩减周课时为学生增加自主安排课外活动的时间,这一点理应肯定。然而,“放学太早”引发了不少家长的焦虑。减负固然是明确的方向,但与之配套的“社会时钟”,似乎尚未校准到位。

“早放学”政策本身以儿童发展为核心设计,伴随课时减少,教材内容有所精简,考试难度也相应降低,旨在将低龄儿童从机械学习中解放出来,获得更多户外活动与自主探索的时间。广州多所学校正尝试将“多出来的时间”转化为素质拓展的机会,开设棒球、粤剧、机器人等特色课程,努力让课后时段成为“成长增值期”。然而,下午三点左右的放学时间与大多数家长的下班时间明显冲突,形成了一段“看护空窗期”,尤其为双职工家庭带来巨大挑战。尽管学校将提供课后托管服务,家长仍心存忧虑:课时减少后,考试难度是否真能降低?“别人家的孩子”会不会继续补课?在升学压力的隐性传导下,一些家长认为,减少课时反而加重了家庭的教育负担。

早在今年7月政策发布之时,已有家长就此情况向市教育局进行了投诉。图源:南方都市报

将放学时间问题简单归为“学校责任”或“家庭责任”,无疑是片面的。这种非此即彼的思维,恰恰折射出当前教育观念中的深层矛盾: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本应形成合力的学校、家庭和社会,却在功能分配与制度衔接上出现了脱节。因此,当我们争论“谁该负责”时,更应该聚焦的是“如何共同负责”。

事实上,我国教育实践中曾有过不同的时间安排模式。在计划经济时代,单位的托儿所、学校的延长班等机制,曾有效缓解了家长接送与看护的难题。随着社会结构转型,原有支持体系逐渐消失,而新的配套机制未能及时建立,导致在儿童教育的时间安排与责任分配方面出现新的矛盾。从某种意义上说,“早放学”争议就是一场是教育理念与社会结构的碰撞。

破解“早放学”带来的困境,需要构建一套“共同责任”体系。学校应发挥主阵地作用,提供高质量的课后服务,开展体育、艺术、科技等素质类课程;用人单位可逐步探索弹性工作制,帮助员工缓解接送压力;社区可整合志愿与公共服务资源,提供临时看护与活动场所;政府需通过政策支持和财政保障,推动建立普惠、可靠的托管系统。最关键的是,我们应从观念上认识到,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全面、健康的成长环境。这其中,也应当包括让孩子在学习与生活的实践中,逐步成长为能够自主安排时间、管理行为、负有责任感的个体。

在教育资源分配尚不均衡、社会竞争压力依然较大的背景下,“学习时间减少”所引发的家长焦虑不容小觑。这种焦虑,与其说是对政策本身的不信任,不如说是在教育评价体系仍较单一的现实下,家庭对公平机制与未来出路的一种本能反应。唯有构建起多元的教育评价体系,在社会上树立多元化成才的观念,“减负”政策才有望真正落地生根。

下午三点放学本为减负,却催生了“空白两小时”的集体焦虑。然而在这场讨论中,孩子的意愿与主体责任恰恰缺席。当一个族群的童年被无缝衔接的培训班与成人化的规划彻底填满,其天性该栖身何处?教育若只剩“管教”而失去“留白”,便如同将野生的树修剪成规整的盆景,虽安全,却失了生命力。我们亟须回归儿童本位,倾听其声音,尊重其节奏,让放学后的时光不再只是成人的焦虑延伸,而是孩子自主探索世界的珍贵缝隙。

教育的真谛绝非将孩子的时间填满,而在于为他们的成长恰当留白。我们需要构建一个共同承担责任的教育生态,接住那“多出来的两小时”,让其成为滋养童年、激发创造力的宝贵时光。

撰文 秋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