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共治共享儿童友好型社区
发布时间:2025-08-27 15:17:19 浏览量:2
■ 相关研究显示,对儿童成长友好的社区,可以使其在成年后的经济收入显著增加
■ 在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过程中,既要关注基础设施建设与物理空间的打造,也要补齐社会空间与文化氛围方面的短板,推动形成多方协同共建机制
邻里社区对儿童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打造儿童友好型社区日益成为各地政府重视的课题。目前,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推进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不少地区形成了可复制推广的宝贵经验。但是,还有很多地区的相关建设存在难度,亟待进一步加大投入、创新机制。
儿童成长同其生活的周围环境密不可分。不少家长都希望能够为子女选择合适的社区,营造适合儿童健康成长的“微环境”。
家庭对儿童的影响固然重要,但是同样重要的还有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接触的各色人等。美国经济学家拉杰·切蒂(Raj Chetty)的研究发现,对儿童成长友好的社区,可以使其在成年后的经济收入显著增加。一个社区中越是有能够为他们树立学习榜样的人,他们就越有可能成才。由此可见,打造儿童友好型社区意义重大,不仅关乎儿童成长,而且涉及人才培养与国家竞争力。
从“居者有其屋”到“完整居住社区”,人民群众对居住的需求在不断提升。2025年7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着力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而儿童友好型社区恰恰是宜居城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当前,中国面临生育率不高的人口难题,而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可以缓解生育焦虑与养育压力,从而有助于引导和鼓励生育。
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既要关注基础设施建设与物理空间的打造,也要补齐社会空间与文化氛围方面的短板。邻里之间是否友善,遇到问题是否伸出援手,彼此之间是否信任,这些方面更加影响社区品质。相对来说,社区的“软环境”更加重要,对儿童成长往往带来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
对于儿童来说,社区的安全性最为重要,这包括人车分流、设施维护、防溺水等方面。其次是社区的绿化、卫生等生态环境因素,会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在此基础上,儿童是否有阅读场所、游乐空间、锻炼区域和交友机会等,则是儿童友好型社区的关键因素。简而言之,儿童友好型社区能提供寓教于乐的条件,帮助孩子通过玩耍与游戏探索世界和获得新知。
不同类型的社区在走向儿童友好的过程中面临共性挑战,也有各不相同的难题。相对于“一张白纸好画图”的新建社区,老旧社区的改造更新面临更大难度。同城镇地区相比,农村地区的留守老人、留守儿童问题突出,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的挑战也更严峻。
如今不少城市商品房社区是所谓的“陌生人社会”,邻里之间“老死不相往来”,缺乏将居民联系在一起的社会资本。相对来说,老旧小区和单位大院的邻里关系与人情味更浓,但是既有设施与空间格局往往阻碍改造更新,且面临投入不足的问题。因此,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应“一区一策”、因地制宜,避免“一刀切”带来的水土不服和千区一面。
值得注意的是,要特别关注特殊困难家庭的孩子,他们是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不可忽视的群体,也关乎社会融合与公平。与此同时,随迁子女在融入城市的“市民化”过程中,特别需要儿童友好型社区的托举。
建设儿童友好型社区,政府责无旁贷,需要加强政府管理与服务供给。要加强儿童友好型社区的标准实施与考核评估,使各地有动力和方向建设完善,形成“比学赶超”的竞争氛围。与此同时,将评估结果以可视化的方式发布,也有助于引导家长择邻而居,根据自己的偏好选择最适合孩子成长的社区。居民基于社区评估而“用脚投票”,也会倒逼社区关注重视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形成持续建设与不断优化的良性循环。
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涉及政府、基层组织、居民、物业企业、学校、社会组织等各方力量,需要推动形成多方协同共建机制。要创新和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通过家校社协同的资源整合与机制创新来推动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基层组织可以探索居民议事厅等共商共议机制,积极征求儿童和家长的意见与建议,集思广益与众筹众创,为建设儿童友好型社区提供“金点子”。此外,不仅要关注儿童友好型社区如何建设的问题,还要探索其长期运营机制。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空间资源置换、公私联营、志愿服务等创新方式,实现儿童友好型社区的共建共治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