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频道】请收藏!发热、腹泻!小心细菌性痢疾!
发布时间:2025-08-27 16:58:03 浏览量:1
定 义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属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又称志贺菌病,以发热、腹痛、腹泻及粘液、脓血便为主要表现。
流行病学
传染源
患者和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
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
志贺菌随患者粪便排出后,通过手、苍蝇、食物和水、经口感染。
还可通过接触带菌者的生活用具而感染。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学龄前儿童和青壮年为高发人群。
儿童、老年人和营养不良者较易出现重症和死亡。
临 床 表 现
潜伏期1-7天,多为1-2天。
急性菌痢
根据毒血症及临床症状严重程度,分为四型。
轻型:
全身中毒症状轻,可无发热或仅低热。
表现为急性腹泻,大便次数及量少,脓血便少见。可有轻微腹痛,里急后重较轻或缺如。
病程3~7天。
中型:
起病急骤,畏寒发热,体温可达39℃以上,伴头痛、乏力、食欲减退,数小时后出现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等肠道症状。
排便初为稀便,后转为黏液脓血便。排便次数较多,可达10余次/天,可有左下腹压痛。
病程1~2周。
重型:
除上述腹泻症状外,出现严重腹胀及中毒性肠麻痹,严重失水可引起外周循环障碍,出现心、肾功能不全。
中毒型(或暴发型):起病急骤,以高热、休克、惊厥和神志障碍为主要表现。
多见于2~7岁儿童,病死率高。
慢性菌痢
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2个月以上。
实 验 室 检 查
粪便常规可见大量脓细胞、红细胞及巨噬细胞,粪便培养可检出志贺菌。
治 疗
实施消化道隔离,临床症状消失、便培养连续2次(间隔24小时)阴性后可解除隔离。
以流食为主,忌食生冷、油腻及刺激性食物,出现脱水征象时,及时补液,以口服补液为主,不能口服者需静脉补液。
发热以物理降温为主,体温超过38.3℃可应用退热药物治疗,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
如出现剧烈腹痛,可使用解痉止痛类药物,如颠茄片、山莨菪碱、阿托品等。
选择药物需结合本地流行株药敏结果,首选口服抗菌药物,严重病例可静脉给药,疗程3~5天。
常用抗菌药物包括以下几种:
氟喹诺酮类药物: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等。
在与监护人充分沟通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情况下,儿童可使用环丙沙星。
磺胺类:复方磺胺甲噁唑。
头孢菌素类:头孢曲松钠;头孢噻肟钠。
儿童:头孢曲松慢性菌痢应根据药敏和临床症状缓解情况,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重型和中毒型菌痢治疗
毒血症严重时可短期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
中毒性菌痢出现休克或多脏器功能障碍时,应立即进行液体复苏、纠正酸中毒及给予脏器功能支持等治疗。
预 防
注意饮食卫生,谨防病从口入 不喝生水,不吃腐败变质食物。
储存制作食物生熟分开,生食瓜果、蔬菜一定要清洗干净。
购买食用新鲜食品,仔细辨别出厂日期和有效期。
防苍蝇,妥善贮放食物。
餐具专用,做好消毒。
洗手很重要,注意个人卫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良好卫生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