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动画,3D飞升,2D断档
发布时间:2025-08-27 07:14:00 浏览量:2
暑期档接近尾声,《浪浪山小妖怪》在今天六点以13亿票房成“黑马”,跻身2025年度国产院线电影票房第四,也让市场再度窥见国产动画的受众潜力。
但这份亮眼成绩,也恰恰撕开了国产动画行业的真相:这几年院线动画上映超百部,看似“繁荣”,可2D动画和3D动画数量比例却严重失衡。
从《西游记之大圣归来》让国产动画真正走进观众视野开始,登上大银幕的2D动画,至今仅有《浪浪山小妖怪》《大鱼海棠》及《罗小黑战记》系列共四部。这种数量上的反差,在番剧赛道更为明显:平台全年上线番剧持续增量,题材覆盖渐广,可2D动画作品却寥寥无几。
“现在番剧的2D动画只能叫2D风格,据我所知,除了《雾山五行》,这两三年就没人做纯手绘的2D动画,很多作品都是3D渲染成2D的。”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毕业的导演嘘嘘(化名)直言,国产2D动画一直都有创作断层的危机。
一边是3D动画借技术迭代“飞升”、占据市场主流,一边是2D动画陷创作断层、作品“断档”。为何2D动画生存空间持续压缩?是3D技术红利下的市场偏向,还是2D创作上的投入失调?
没人会、没人教、没人招“大概是2008年开始,北影、中传、央美在内的许多学校先后开设了3D动画专业。”据嘘嘘回忆,那时候就业市场对3D动画人才的需求旺盛,专业院校们为了让学生更好就业,主动调整了教学方向。这一转变,直接导致从专业院校毕业的人才,大多对2D动画制作一知半解。
更现实的是,行业招聘市场早已对2D动画人才关上了大门。嘘嘘告诉骨朵,因为现在市场缺少2D动画项目,加之现在可以通过3D动画技术做出2D动画内容,不少公司索性不再单独设置2D制作岗位,将原本属2D的工作拆解后融入3D流程,让纯手绘方面的工作机会越来越少。
“还是三渲二能够满足这些动画项目的需求,当下没有动画项目需要极致的2D动画风格,或者说国内已经没有几个懂2D动画风格的制作团队。更悲观的说,是没人在意2D动画风格化,大家在意的还是制作周期、制作成本。”
嘘嘘透露,现在动画公司的用人要求是“熟练掌握三渲二技术”或“有3D辅助制作经验”,纯手绘2D岗位在动画赛道几乎绝迹。“我们公司这几年都没招过纯2D手绘师了。”嘘嘘的公司有150多名动画师,但具备手绘能力的分镜师只有两位。
教学断档与招聘萎缩形成恶性循环,直接导致年轻从业者陷入“想学没门路、会做没岗位”的困境。“学生更愿意学Blender、Maya这些3D软件,学校也更愿意教这些软件的课程,大家都怕学2D动画没用。”这种行业氛围下,2D动画的人才储备愈发薄弱,甚至出现“断层式”空缺。
2020年从中传毕业的yaf(化名)告诉骨朵,即便自己对传统手绘2D动画有兴趣,在校期间也只能通过自学零散了解基础,缺乏系统的专业训练。“我是想学没地方学,因为会画2D和会做2D还是有很大区别,更别提做出自己的风格了。”
国产2D动画在传承方面存在严重缺失。长期以来,国内没有构建起完善、有机的2D动画传承体系,使得年轻一代创作者难以汲取前辈经验。
与此同时,受日漫广泛传播影响,市面上诸多国产2D动画盲目跟风日漫风格,从角色设定到画面表现,都能看到浓重的日漫影子,导致国产2D动画自身风格愈发模糊,难以在市场中形成独特标识,进一步削弱了其市场竞争力,让3D动画在性价比与市场适应性上占据绝对优势。
3D动画真的是性价比首选?判断动画的“性价比”,不能只看短期制作成本,更要考量风格化和符号化,2D动画在此维度上,比3D动画更具优势。“不是说3D动画做不出差异化,只是2D动画差异化更大、更明显。”
嘘嘘认为,《中国奇谭》的东方韵味便是2D动画的独特优势,比如《鹅鹅鹅》中狐妖转身的水墨晕染、《小满》里鱼群游动的剪纸层次感,都是3D“精准建模”难以还原的。“3D会削弱传统艺术的留白感,而2D手绘的笔触温度,才能传递中式美学的韵味。”
这种文化表达的不可替代性,让2D动画拥有独属于自己的生命力。日本的《火影忍者》《哆啦A梦》《名侦探柯南》等经典2D动画,凭借鲜明手绘风格与本土文化内核,连载20余年热度不减,衍生出漫画、游戏、主题公园等多元业态,累计收益远超初期成本。
反观国内部分3D动画,制作周期虽短,却很难复刻传统美学,只能依托建模技术与物理引擎,高度还原光影、材质与空间关系。但在真实世界质感的呈现上,3D动画相比2D也有着显著优势。
比如《流浪地球》动画特效的未来城市金属质感、《哪吒之魔童闹海》中鹿童拉弓和海底妖兽大战陈塘关将士等名场面,都实现了沉浸式的真实感。这种特性让3D在科幻、现实题材及复杂场景(如科普动画的器官立体呈现)中更具竞争力,是2D难以企及的。
但3D“趋向真实”的制作逻辑,也导致画面同质化严重。国内部分3D动画角色多为“网红脸”,古风场景是标准化的亭台楼阁,现代城市更是呈现出一种复制粘贴感。即便快速上线,也因缺乏独特视觉记忆点,而难以形成长期IP影响力。
有趣的是,当行业困3D同质化时,却将“性价比低”的标签贴给2D,“2D成本太高”几乎成为一种共识。可同为2D,为何日本动画能做到“低成本+高产出+长寿IP”,国产动画却频频陷入成本高、效率低的困境?
答案是国产2D动画的“贵”,源于工业化体系中“分工、标准、人才”的三重断层,而非技术本身,这与日本成熟的2D工业化形成了鲜明对比。
分工上,日本2D动画有“原画师-动画师-上色师-动效师-质检师”的精细化体系,如《海贼王》制作组各司其职;而国内某2D团队,10人中有3名画师需兼顾多环节,效率低。标准上,日本2D动画规范明确,角色线稿、场景线稿、皮肤色号及不同场景帧率均有定数。反观国内因2D项目数量少,并没有完整的制作流程。人才培养上,日本高校重视2D工业化教学,国内高校近十年偏向3D教学,2D课程仅停留在手绘基础。
这三重断层,让国产2D陷入“效率低-成本高-订单少”的恶性循环,“2D贵”成共识。少有人察觉,这其实是工业化缺失的“病”,而非技术的“错”。
更关键的是,日本动画的经验证明了,2D动画实现标准化、流程化后,成本不仅可与3D持平,还能凭文化特色形成差异化竞争力。“我一直觉得手绘能更好地传递东方情感,这种文化价值无法用‘性价比’来衡量。但是我现在能接到的项目都是平台定制,成本、周期卡得太死,根本没机会做2D动画。”
不过,这一困境并非无解,借鉴日本动画经验,建立精细化分工、标准化流程、专业化人才培养机制,2D动画完全有可能实现“成本可控+艺术优质”的双重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