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为什么多数家庭逃不过,子女成年后跟父母不亲?背后的真相是……

发布时间:2025-08-25 15:11:18  浏览量:3

作者:主创团·蓝海

经常能收到一些年轻朋友的留言:

明明知道父母是爱自己的,可成年后总忍不住想躲着他们。

有时看到他们忙碌的背影会心疼,想好好亲近;可真待在一起,又会莫名烦躁,甚至想立刻逃离。

吵架时,看着他们的咄咄逼人,就会想起被伤害的过往;分开时,看着他们的无助,想起他们的不易,又会有种愧疚涌上心头。

很多家庭关系里,孩子记挂着父母的养育之恩,却又在靠近时感到窒息;想偿还这份亲情的债,却发现心里始终有一片不敢触碰的伤。

其实,很多人不知道,成年后与父母的疏离感,往往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青春期那些没被妥善处理的情绪,在岁月里悄悄发了芽。

就像一根失去弹性的松紧带,即使再紧密的联结,也会在一次次拉扯中逐渐松弛,直到回不到最初的模样。

作为父母,我们不希望再与孩子重复上一代这种别扭的关系,那又如何预防和避免?

学会“松紧带法则”,亲子关系就能更加张弛有度,我们和孩子之间的自然和融洽,也会一直延续到未来的人生中。

情绪紧关切之

别让冷漠松开了亲情的密度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情绪负债”,指那些没被及时接纳、处理的情绪,会像债务一样越积越多,最终变成亲子间难以弥补的隔阂。

现在的孩子,活在内卷时代,遇到的事情、出现的情绪,往往更复杂、更汹涌。

作为父母,如果我们总觉得这是小题大做,把孩子的情绪推到一边,那么你的冷漠可能会给孩子的心蒙上一层阴影。

电视剧《以家人之名》里的凌霄,就是带着这样的情绪负债长大的。

妹妹意外去世后,母亲把所有的痛苦和怨恨都发泄在他身上。

不准他留着妹妹的遗物,不许他提起妹妹的名字,那些本该被理解的思念、被允许的悲伤,全被母亲的情绪暴力死死捂住。

成年后的凌霄,成了大人眼中冷漠的孩子。

即使母亲后来想修复关系,小心翼翼地讨好,他却始终无法接受。

他也渴望母爱,可每次试图亲近,那些被压抑的情绪就会像刺一样扎出来。

他只能用疏远来保护自己,就像一只受伤的刺猬,将自己蜷缩起来,害怕再次受伤。

生活中,这样的场景其实很常见。

孩子考试失利哭了,一些父母会说:“这点小事有什么好哭的?”

孩子被同学欺负委屈了,一些父母会说:“为什么他们不欺负别人就欺负你?”

我们总以为这是在帮孩子变得坚强,却没意识到,那些被冷处理的情绪,正在悄悄积累否定和距离感。

一定有人会说,哪有那么矫情?照这么说,得对孩子百依百顺?

恰恰相反,我们要做的是和孩子一起,站在情绪的对立面迎接它;而不是站在孩子的对立面去对抗孩子。

有位朋友跟我倾诉她的故事:

妈妈总说她小时候特别乖,从来不哭不闹。

可妈妈不知道,她只是很早就明白,哭了也没用,闹了只会被骂。

现在她跟妈妈坐在一起,有时候想说点贴心话,可话到嘴边就变成了敷衍的回应。

好像心里有个情绪开关,一靠近妈妈就自动关上了。

那些被弱化的情绪,从来不会真的消失,它们会藏在记忆里,变成亲子间看不见的隔阂。

你以为孩子长大了就会懂你的不易,可他们却记得的,可能是当年你没看见的眼泪、没接住的委屈、没听懂的呐喊。

小事宽松待之

别让过度拉扯断了沟通的线

看过一个脱口秀段子,讲的是儿子给父亲打电话的故事。

儿子说今天上班迟到,父亲就从作息不规律讲到年轻人就该努力奋斗,最后上升到父辈为了生儿育女养家糊口的不易;

儿子说压力太大想换个工作,父亲就从工作难找讲到儿子性格问题,最后总结出儿子什么也做不成。

儿子说,三分钟,是自己和父亲聊天的极限。

这种情况,其实是很多亲子关系的缩影:一些父母总习惯把孩子的小事放大,明明是一颗芝麻,却非要当成西瓜来处理。

孩子打翻了一杯牛奶,被说成毛手毛脚,将来能干成什么;

孩子考试错了一道题,被骂成上课肯定没听讲,心思全在玩上;

孩子偶尔晚睡一次,被上纲上线到生活不自律,以后肯定没出息……

我们总怕孩子走弯路,怕他们不够优秀,所以发现一点小问题就想赶紧敲醒他们。

可结果往往是:父母磨破了嘴皮,孩子学会了闭嘴。

我们总以为严厉是为了孩子好,却没意识到,那些被无限放大的批评,那些极限拉扯的说教,会慢慢磨灭了孩子想沟通的欲望。

孩子不是不想说,是怕说了之后,得到的不是理解、而是说教,不是安慰、而是指责。

久而久之,“报喜不报忧”成了孩子的生存本能,甚至干脆什么都不说。

毕竟,沉默总比被骂好。

亲子间的距离,往往就是这样一点点拉开的。

损害急修补之

裂痕及时缝合,才能让亲情保持弹性

演员李雪琴曾在综艺里说,中学时有一次母亲曾偷看了自己的日记,但后来母亲及时找自己道歉,并告诉她,这是不对的行为,以后再也不会偷看了。

这件事对李雪琴的影响非常大,因为她觉得母亲的行为给了她很强的安全感,母亲主动认错和信誓旦旦的保证,也让她没有了后顾之忧。

亲子关系中,那些看似微小的摩擦,如果及时处理,可能会成为拉近彼此的契机;可如果放任不管,就可能变成越撕越大的裂痕。

其实,父母和孩子之间,本就没有天生的隔阂。

很多时候,伤害是无意的,误解是难免的,重要的是有没有勇气去面对、去解决。

第一次当父母,谁都难免犯错。

关键是错了之后,能不能放下身段,跟孩子说声对不起;能不能耐下心,听听孩子怎么说。

你及时地道歉,他会记在心里;你认真地倾听,他会放在心上。

亲子间的缘分,其实就是一次次“犯错-道歉-理解”的循环。

没有完美的父母,也没有完美的孩子。

所以,重要的是,在矛盾出现时,别让面子挡住了沟通的路,别让固执取代了理解的心。

当孩子对你发脾气时,别急着反驳,试着问一句你是不是有什么委屈;

当你意识到自己错了时,别碍于面子,真诚地说一句对不起;

当你们之间有误会时,别冷战,坐下来好好说一句“我们聊聊吧”。

很多时候,一句道歉、一次倾听、一场沟通,就能把快渐行渐远的关系拉回来。

写在最后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他们长大后对我们的态度,藏着我们当年对他们的方式。

你今天对孩子情绪的接纳、对矛盾的处理、对沟通的重视,都是在为多年后那份亲近而不窒息、牵挂而不捆绑的亲子关系铺路。

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需要引导、也需要尊重,需要管教、也需要理解。

亲子关系的最佳样本,从来不是单方面地付出一切,而是我们同孩子们彼此理解、互相滋养、一起成长。

我们与孩子之间,始终该存有一根张弛有度的松紧带。

该紧时给予支撑,该松时留有余地,才能在岁月里始终保持韧性,系紧亲情,不松不垮,温暖长久。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