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5岁姐姐和3岁妹妹,相继确诊糖尿病

发布时间:2025-08-23 18:18:42  浏览量:3

整理 | 小 林

近日,浙江5岁女孩小飞(化名)因发热、气喘气粗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被当做感冒在家用药,却突发昏迷送医,被确诊为1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更值得深思的是,医生建议其一级亲属进行相关检查,结果发现3岁妹妹已处于糖尿病2期(自身免疫活动期)。原本健康活泼的姐妹俩,却因糖尿病陷入了健康危机,这一事件无疑为广大家长敲响了警钟。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究竟有多危险?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是由于胰岛素严重缺乏或作用明显减弱,导致机体糖代谢紊乱、脂肪分解加速,酮体在体内蓄积而引发的代谢性酸中毒。对于儿童尤其是幼儿来说,DKA的进展速度极快,数小时内就可能从轻微不适发展为昏迷。

其早期症状易与普通感冒、肠胃炎混淆,如恶心呕吐、腹痛、呼吸深快(常被误认为气喘)、精神萎靡等。随着病情进展,患儿会出现脱水、意识障碍,严重时可导致脑水肿、休克甚至死亡。临床数据显示,儿童1型糖尿病患者中,约20%~30%的首发症状即为DKA,且年龄越小,出现DKA的比例越高。

一旦确诊DKA,需立即启动急诊抢救:通过静脉补液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小剂量胰岛素持续输注控制血糖,同时严密监测血气、血糖及生命体征。及时规范的治疗可显著降低死亡率,但延误救治可能留下脑损伤等终身后遗症。

儿童糖尿病,真的少见吗

“孩子这么小,怎么会得糖尿病?”这是临床医生最常听到的疑问。但数据显示,儿童糖尿病并不罕见。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统计,全球15岁以下儿童1型糖尿病发病率正以每年3%的速度增长,我国每年新增儿童1型糖尿病患者约1.5万例。

儿童糖尿病主要包括三种类型:

1型糖尿病:占儿童糖尿病的70%~80%,因胰岛β细胞被自身免疫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多见于学龄前期和青春期,幼儿发病也并不少见。

2型糖尿病:过去多见于成人,现因儿童肥胖率上升,发病率逐年攀升,小飞妹妹的案例即属此类。

单基因糖尿病:由特定基因突变导致,约占儿童糖尿病的1%~5%,易被误诊为1型或2型糖尿病。

值得注意的是,2型糖尿病在儿童群体中的增长趋势更需警惕。我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已达19%,而肥胖是2型糖尿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小飞妹妹的确诊提示,糖尿病可能在家族中聚集发生,尤其是存在肥胖、不良饮食习惯的家庭。

别等“三多一少”,早筛是关键

“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的“三多一少”是糖尿病的典型症状,但儿童尤其是幼儿往往无法准确表达不适,等到家长发现这些症状时,病情常已进展至中晚期。

1型糖尿病的自然病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免疫异常期:胰岛自身抗体阳性,但血糖正常;

糖代谢异常期:血糖升高但未达糖尿病诊断标准;

临床糖尿病期:出现明显症状或并发症。

研究证实,在1型糖尿病的前两个阶段进行干预,可延缓甚至阻止疾病进展。而2型糖尿病若能在早期发现,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即可有效控制,避免药物治疗。小飞姐妹的案例正是因为缺乏早期筛查,才导致一个出现昏迷,一个进入不可逆阶段。

高危人群筛查指南与干预措施

哪些儿童需要进行糖尿病筛查?

一级亲属(父母、兄弟姐妹)中有糖尿病患者;

超重或肥胖儿童[体重指数(BMI)≥同年龄、同性别第85百分位];

存在黑棘皮症、高血压、血脂异常等代谢异常表现;

母亲孕期患有妊娠糖尿病。

筛查项目包括:

空腹血糖检测:简单易行,可作为初步筛查;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更精准,能发现早期糖代谢异常;

1型糖尿病高危人群可加测胰岛自身抗体(如GADAb、IA-2Ab)。

若筛查发现异常,干预措施需个体化:

1型糖尿病前期:定期监测,避免感染和过度劳累,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免疫干预;

2型糖尿病前期:优先通过饮食控制(减少高糖、高脂食物)和增加运动(每天至少60分钟中等强度活动)改善;

已确诊糖尿病:需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同时配合生活方式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