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倒木到流明:“见微知著”的译林少儿生态科普活动亮相上海
发布时间:2025-08-16 22:25:15 浏览量:1
8月15日,在上海书展的热烈氛围中,一场以“从倒木到流明:‘见微知著’的少儿生态科普”为主题的图书分享活动,于书展分会场上海书城福州路店成功举办。活动现场座无虚席,不仅吸引了上海本地的亲子家庭,更有来自贫困山区的师生专程组团前来参加这场科普盛宴。
此次活动聚焦译林出版社旗下子品牌小译林推出的少儿生态科普图文书《一木倒,万物生:树的第二次生命》和《流明:谁把星星藏了起来?》,由两本书的译者、华东师范大学生态学博士何文珊,上海辰山植物园研究员王西敏作为嘉宾分享,通过生动的对谈与深度解读,向青少年读者传递生态保护的理念,激发他们对自然的热爱与探索欲。
发现身边的“野趣”
王西敏以轻松的问题开启活动:“我们身边有什么有趣的动植物?”全场热情瞬间被点燃,小观众踊跃举手回应。从“小区里半夜出没的刺猬”“树上唱歌的三种蝉”,到“盘旋在公园的麻雀”,再到“路边开得正盛的紫薇和遮阴的悬铃木”,一个个鲜活的例子让“野生生物就在身边”的理念深入人心。当听到有孩子分享“山林里倒下的树干上长着蘑菇和苔藓”时,王西敏笑着点赞:“你已经发现了‘倒木的秘密’!”他顺势引出核心议题:“动植物的生存离不开微生境,比如倒木;而人类活动,比如灯光,也在悄悄影响着它们——今天的两本书中就藏着这样‘以小见大’的自然智慧。”
解锁自然的“微观舞台”
谈及两部作品,何文珊说:“提到野生生物,我们总以为它们在遥远的荒野,其实它们就在身边,只是我们没找到它们的‘家’。倒木和夜晚,就是观察野生生物的绝佳窗口。”
关于《一木倒,万物生》,她深入阐述道:“这本书以‘倒木’这一微小生境为切口,揭开了森林生态循环的宏大规律。大家可能觉得倒下的树是‘废物’,但死去的树干并非生命的终点,而是新生境的起点。它们是森林中的‘生物多样性热点’,为苔藓、蘑菇、昆虫、小型哺乳动物等提供栖息地和食物,就像一座热闹的‘生命舞台’,上演着自然循环的奇迹。这种‘死亡孕育新生’的智慧,正是从最细微的自然现象中提炼出的生态真理,是科普,也是生命教育。”
说到《流明》,她重点聚焦城市夜间生态:“城市里的野生物种早已适应了人类环境,甚至有物种适应了灯光。但对更多生物而言,夜间光源是巨大的挑战。比如,迁徙鸟类依靠星光导航,却可能被城市灯光误导;刚孵化的幼海龟本应循着地平线的自然光爬向大海,却可能因街灯而偏离方向。‘流明’是衡量光通量的单位,看似只是一个物理概念,这本书却以它为钥匙,打开了城市夜间生态的大门,让我们意识到:一盏灯的亮度、一个光源的角度,都可能影响某些物种的生活,乃至生存。这部作品从日常现象中发现生态关联,讲透了‘人类活动如何影响自然’的大命题。”
自然教育中的“光影与生机”
王西敏结合当下流行的夜间自然研学活动进一步延伸:“现在很多人喜欢参加夜游活动,大家在夜里都看到过什么?”小朋友们踊跃分享后,他点评道:“夜间是观察自然的特殊时段,但人类的灯光正改变着这个‘黑夜世界’。”何文珊接过话题:“这正是《流明》的重点:萤火虫靠闪光交流,城市灯光却让它们‘信号失灵’。但书中也告诉我们,只要合理控制灯光亮度和时长,就能给其他生物留出生存空间。”
针对公众对夜间生物的认知误区,王西敏分享道:“很多人害怕蝙蝠,但它们其实是重要的夜间传粉者和害虫天敌。”他还特别举例说明人类如何通过设计减少光污染:“深圳福田红树林的灯箱采用了特殊设计,既能满足人类照明需求,又能减少对鸟类和水生生物的干扰。此外,全国防鸟撞网络也在行动,通过调整建筑灯光亮度和角度,减少鸟类因灯光误撞建筑物的风险。这些都是通过‘微小调整’实现‘生态改善’的成功案例。”
深度探讨:生物多样性与人类未来
何文珊强调了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我们为什么要关心夜间的生物?因为它们是生态系统的重要一环:有的是分解者,让自然循环不息;有的是授粉者,保障植物繁衍。但过度使用杀虫剂、单一化草坪管理、滥用夜间光源,都会导致它们的减少。”她结合小译林科普的“地球生命故事·生物大灭绝”系列中的案例总结说:“地球历史上的五次大灭绝告诉我们,生物多样性就像一张大网,物种相互依存。保护它们,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未来。”
王西敏补充道:“我们曾通过种植马兜铃,成功吸引红珠凤蝶栖息,这就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生动实践——给它们需要的生境,自然会回馈惊喜。”他还联系气候变化热点话题进行了拓展:“全球气候变化正深刻影响我们的生活,比如上海‘台风结界’被打破、北方强降雨增多、热带疾病向北扩散等,这些都与生物多样性下降息息相关。”
从书页到行动的共鸣
活动的最后,王西敏总结道:“保护行动就藏在日常行为中:明智使用灯光、让草坪多些自然物种、保护树林里的倒木……每个人都能成为守护者。”
此次活动以“见微知著”的理念串联起自然细节与生态保护,正是小译林科普出版宗旨的生动实践,不仅让《一木倒,万物生》《流明》两本书所传递的知识深入人心,更让读者感受到“细微行动改变生态”的力量。一位小读者说:“以后我要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树林里观察倒木,晚上也会记得提醒家人关掉多余的灯。”带队的老师则表示:“这样的活动让孩子们看到,科学不只在课本里,更在身边的一草一木中,太有意义了。”
作为聚焦“小而美”科学主题的品牌,小译林科普以“点亮好奇心”为核心,将严谨知识与儿童视角相结合,已推出《水母花园》《有毒》《一木倒,万物生》《流明》《章鱼奇想》等佳作,并通过科普研学、专题讲座、儿童戏剧等形式立体传播。未来,《静水:湿地的倒影》《不速之客:城市里的动物居民》等新作将持续以“小切口”讲述“大生态”,让更多青少年于细微处发现自然之美,在心中播下生态保护的种子。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朱蓉婷 实习生温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