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彩云读书|为大山孩子种下一粒“勇敢”的种子——读肖勤儿童文学作品《廖崩嗒佩合唱团》

发布时间:2025-08-16 21:01:27  浏览量:1

《廖崩嗒佩合唱团》是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获得者、贵州作家肖勤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亦是一部别具匠心的儿童文学作品,2025年1月由贵州人民出版社与青岛出版社联合出版。书中精心绘制了三十多幅童趣盎然的精美插画,全彩印刷,为读者带来美好的阅读体验。每当掩卷沉思,便会想起俄罗斯作家帕乌斯托夫斯基“作家的工作不是手艺,也不是职业,而是一种使命”的论断。这部作品以深挚的情感与灵动的文笔勾勒出合唱团女孩的群像,描绘了大山女孩在生活磨砺与社会关爱中获得的宝贵成长的历程,用文学的力量守护着女孩们的梦想。

由此可见,这是一部现实主义力作,更是一本凝聚爱与希望的佳作。“廖崩嗒佩”是苗语,意为“勇敢女孩”,这一名称既是对女孩们最美好的祝愿,也是对这群大山孩子最生动的注脚。该书原型是贵州从江县谷坪乡中心小学的一群苗族女孩。2023年火遍全国的“村BA”决赛现场,一群从未走出过大山的苗乡侗寨女孩,身着盛装唱响自己作词的“梦想之歌”——《大山的小孩》,一时火爆全网。这个演唱团队,正是从江县谷坪乡中心小学的“廖崩嗒佩合唱团”(“廖崩嗒佩”,苗语意为“勇敢女孩”)。作家肖勤被女孩们的故事打动,于2023年5月深入从江县乡村采风,以这群女孩为原型,经精心重构与艺术加工,创作了这部小说《廖崩嗒佩合唱团》,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此外,小说将乡村振兴与民族文化传承有机融合,主题深刻,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这让我们认识到文学的力量,该书的意义早已超越文学本身,也为当代儿童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范例。

文艺之根在现实生活,老舍曾说:“只有从生活中掏出真东西来,我才能自由地创作。”《廖崩嗒佩合唱团》中的人物之所以生动鲜活,正是作家对生活中真实人物加工提炼的结果。为创作这个故事,肖勤走过榕江、从江的十多个苗乡侗寨,书中凝聚着她对少数民族同胞的深厚情感。她以合唱团的十几个女孩为原型,塑造了红糯和细糯两个主要角色,继而刻画出一群充满活力的勇敢大山女孩形象。此外,还塑造了老歌师、吴校长、小吉老师、驻村书记等一众善良人物,他们的深情关爱与守护,让孩子们拥有向上生长的底气与勇气。尤其小说以大段心理描写,刻画了红糯渴望走出大山却因害怕失败而犹豫不决的形象;细糯则有着无所畏惧、渴望读书的率真勇气,努力寻找自身价值。这本书通过叙述女孩们的感人故事,传递出积极向上的力量,鼓励每个孩子勇敢追求梦想。

肖勤擅长在小说中表达情感,而这种情感在《廖崩嗒佩合唱团》中多以含蓄内敛的方式呈现,字里行间更以诗性语言展现出贵州的生态之美。仅以书中对月亮山早晨的描写为例,便能感受到文字张力所弥散的苗寨诗画之美。比如“月亮山的晨雾,从清晨六点开始,直到九点才散。美达寨在月亮山的最高峰,从寨子看出去是一望无际的云海”“月亮山的雾天不怕地不怕,就怕风儿吹化它——风儿像水,能把棉花糖似的雾化开”,这样的语言看似平实质朴,以白描淡素的笔法勾勒意境,却浑成自然,散发着浓郁诗韵。再如描写奶奶的“水井倒影里,奶看到了一个满头白发的老人。她老了,还好两个小孙女长大了,就像山半腰的金竹林,竹子老了,但笋子在长”,以及描写女孩们歌声的“她的声音是凤凰,是百灵,是河水潺潺流,是月亮慢慢走,是所有小草都醒了,所有小花都开了”,这些语句质朴而富含哲理,又巧妙融合当地自然物象,具有强烈的听觉感染力。整部作品通篇可见鲜活灵动的诗意语言,既传达出作家的丰富情感,也展现出客观真实的生活图景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从地域文化出发的儿童文学作品,天然具备独特的审美价值。肖勤将自己对贵州苗寨地域文化的理解融入小说的艺术构建,又以童年想象的瑰丽笔触复现民族文化的无穷魅力,传递出朴质敦厚的文化精神。作品中,音乐、饮食、服饰、风俗、民情等丰富元素贯穿始终,勾勒出一幅贵州民族文化的鲜活画卷。《廖崩嗒佩合唱团》重点展现了月亮山地区苗族同胞的风俗习惯,生动再现了贵州苗寨的民俗风情与社会生活,让读者得以窥见苗族地区的农耕方式、饮食习俗、节庆活动、民间信仰等文化细节,其中尤为重要的是体现出他们对自然万物的崇敬与对生命的敬重。比如开秧门时,为表达对秧苗生长的敬重,苗寨里许多节庆时爱吹芦笙的苗族同胞会收起芦笙,不打扰秧苗生长;直到丰收的秋天,到了吃新节,才拿出芦笙吹奏喜迎丰收。又如秋收时,他们不会把所有稻谷都收进仓,总会留下一部分,那是留给鸟儿和虫子的。书中对各类植物的描写,特别是多次提及的“枫香树”“木荷树”,亦体现着人们对自然的敬畏。

总之,《廖崩嗒佩合唱团》这部立足儿童本位的现实主义力作,以深刻内涵与细腻笔触,为广大读者展示了贵州大山深处苗家人的生活与梦想,成为当下文坛的一颗璀璨明珠。这也是一本给孩子的勇气之书、成长之书,为大山里的孩子种下一粒“勇敢”的种子。相信这部作品会成为孩子们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

王华,系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贵州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六盘水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钟山区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有文学评论见于《中国作家网》《贵州文艺界》《贵州作家》《贵州文艺评论》《贵州日报》《贵州政协报》《贵州民族报》等。

文章仅用于“云南政协报”微信公众号,无稿费。

编辑:何健美

二审:张居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