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青春期孩子相处,讲道理是下策,闭嘴走开是中策,真正的上策是这件事
发布时间:2025-06-11 12:02:10 浏览量:15
家有青春期的孩子,每位家长会经历过他们的情绪风暴:
前一秒孩子还在和你说说笑笑,后一秒因为某一句话,就立马变脸走人,猛然关上房门,那动静大得震得房门哐当响。
从学校回家,他一脸不悦,你想开口询问几句,换来的却只是沉默与冰冷隔离,甚至有时候还会换来一句:“你别管我!”
看他成绩下降,你担心学业,就想上前说几句,刚一开口,就被对方不耐烦堵了回来。
......
面对青春期孩子,你的关心,如投入深湖的石子,连一丝涟漪都激不起。
你的心仿佛被无形之物紧紧攥住,明明忧心忡忡,却无从使力。
如何面对青春期孩子的情绪,成了这个时期家长的大课题。
青春期情绪风暴的根源,是藏在孩子“内部工程”剧烈的建设动静。大脑内部的控制情绪中枢(前额叶)仍在“装修”,而负责制造情绪风暴的情感核心(杏仁核)却已抢先活跃。体内翻涌如潮的荷尔蒙正昼夜不分地重新雕刻着他们的身体,这同时带来了剧烈、混沌的情绪风暴。同时,外部世界从未停止向青春期孩子施加重担:他们比任何时候渴望友谊,无比渴望同伴的认同,却又要承受这个阶段热烈、善变、充满试探,甚至有些残酷的同伴关系变化;
再加上他们的学业压力、父母老师的期望,这些都如无形的岩石压在肩头。
所有一切的碰撞融合,都令他们心绪难平。
其实,孩子并不是不需要你的爱与关怀,而是需要升级版,适合他们的爱与关怀。为什么与青春期孩子交流那么难?
有时候,问题出在家长身上。
在与青春期孩子沟通的过程中,许多家长所谓的“谈心” 往往隐含着其他目的,反而可能给孩子带来压力或损害亲子关系。
一般来说,孩子最不喜欢这三种“谈心”模式:
第一种:以“提要求” 为核心的隐形施压
家长先是看似平静地列举事实数据(如“数学成绩下滑”“作文扣分点”),然后迅速切入 “解决方案”:要求增加练习题、报辅导班或调整学习方法。
这种 “谈心” 本质是对孩子的变相施压——
表面是 “关心”,实则传递出 “你做得不够好” 的评价。
例如,孩子考砸后,家长立即说 “我觉得你应该每天多做两套数学卷子”,看似理性分析,却忽略了孩子的情绪体验,让谈心变成了 “任务布置会”。
第二种:以“批判” 为目的的单方面输出
家长借谈心之名,集中表达对孩子的不满:“目标不清晰”“态度不端正”“房间乱”“不运动” 等。
这种模式下,谈心成为家长宣泄情绪的出口 ——
例如,孩子数学没考好,家长不仅批评学习,还指责 “你看你房间乱得像垃圾堆,难怪学不好”。
因成绩不理想,连带否定孩子的生活习惯、性格等多方面。
这种 “全盘否定” 会让孩子感受到 “无论怎么做都被嫌弃”,严重破坏亲子信任。
第三种:以“缓解自身焦虑” 为目的的重复唠叨
家长因自身焦虑而反复说教(如“作业写完了吗?”“别玩手机了!”),即便知道孩子可能没听进去,仍忍不住重复。
这种行为的本质是家长试图通过 “说话” 缓解自己的不安,而非真正帮助孩子。正如一个男孩在家长课堂上所说:“妈妈知道说了没用,但她不说会难受,说了她就爽了。”
这种谈心只是家长的 “情绪宣泄”,对孩子的问题解决毫无帮助,反而可能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
以上三种谈心模式的共同点,是家长将“满足自身需求”(如缓解焦虑、表达控制欲、宣泄不满)凌驾于 “理解孩子” 之上。
本质是以“家长需求”为中心的能量索取,家长在自身情绪不稳(焦虑、担忧、不满)时,试图通过孩子的反应(如认错、表决心、改变行为)来获取安全感,而非真正向孩子传递支持。
所以,孩子到了青春期,他们升级了,父母也要升级了。
总的来说,首先要把握下面4个原则:
1、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沟通的基础。
如果家长和孩子没有建立足够亲密的亲子关系(孩子给亲子关系的评分低于8分),家长强行谈心会让孩子感到 “被评判”“被要求”,导致关系进一步疏远。
2、家长先成为“能量稳定体”
家长需先完成自我情绪管理,对自己的情绪负责:当感到焦虑、不满时,通过自我调节(如运动、静观、与朋友倾诉)缓解情绪,而非依赖孩子的反馈。
3、建立“给予型” 沟通心态
家长等待自身状态平静、清晰后,再以 “支持者” 角色靠近孩子,通过倾听、共情传递能量,而非从孩子身上 “索取” 安全感。
4、区分“孩子的问题” 与 “自己的焦虑”
避免将孩子的成绩波动、情绪起伏过度关联到 “未来失败”“人生失控”,减少对孩子行为的过度解读和焦虑投射。
具体怎么做呢?
当青春期孩子有情绪时,家长可以试试这三步法:
第一步:忍功,先稳住自己情绪
家长的情绪稳定是沟通的前提。
很多时候,我们当处于焦虑、生气等状态时,容易因冲动说出伤害孩子的话语,此时应暂缓沟通。
家长判断自己是否适合交流的简单方式就是观察自身状态——
照照镜子,若自己眼神焦虑、表情僵硬,甚至满脑子“必须说清楚” 的念头,说明此刻不适合沟通。
夫妻之间可以由情绪更稳定的一方与孩子沟通,若两个人当时的情绪都不稳,则暂时搁置话题。
“忍功” 需要练习,即使需要较长时间,也要避免在情绪失控时破坏亲子关系,为后续沟通保留基础。
比如孩子考砸后,家长脱口而出“我早提醒过你”,看似尽责,实则是情绪失控的表现。
总结一下行动原则:
1、不招惹:情绪不稳时,先不接触孩子,避免说出伤人的话(“不谈不加分,但至少不扣分”)。
2、夫妻配合:谁更冷静,谁先沟通;两人都不稳,就暂时搁置话题。
3、练习忍功:情绪上头时,告诉自己“先停下来”,哪怕需要练习三个月、一年,也要忍住不破坏亲子关系。
第二步: 不急于让孩子 “没情绪”,不急于 “治愈”
很多家长看到孩子难过,就立刻想哄他开心,例如买东西、带出去玩,但隐含目的是“让坏情绪尽快消失”。
实际上,生气、难过、焦虑都是正常的心理体验,就像“让子弹飞一会”,孩子需要时间消化,情绪需要时间流动。
允许孩子经历失落、妒忌、求而不得等情绪,未来他才能适应社会的复杂。
总被保护得“只体验快乐” 的孩子,长大后可能无法应对职场挫折或情感波动。
要允许孩子合理表达情绪。
青春期孩子的情绪宣泄常表现为摔门、大声说话、哭泣等。
家长要明白:压抑比宣泄更危险,若孩子从不表露情绪,把所有压力憋在心里,反而容易引发心理问题。
家长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孩子摔书包可能是对自己的失望,关门大声是在宣泄挫败感,这些都是自我调节的过程。
家长要做的是给孩子创造一个“安全发泄” 的环境,比如默默递上纸巾,或留空间让他冷静。
第三步:合理引导孩子—— 用提问代替说教,聚焦过程而非结果
等孩子情绪缓和后,家长再介入引导,重点放在“过程” 和 “解决” 上:
例如孩子考试失利,家长少问“这次为什么考砸”,多问 “你觉得哪里可以做得更好”?
因为前者像指责,后者是邀请孩子复盘。
家长还可以分享自己的失败经历:比如“妈妈读书时也有考砸的经历,当时我是怎么调整的……”,用共情拉近距离。
还可以邀请孩子一起讨论具体行动:“下次考试前,我们可以一起制定复习计划,你觉得哪些科目需要重点突破?”
只是邀请,而不是要求。
只是分享,而不是说教。
亲爱的们,真正的亲子沟通,应是家长以稳定的能量状态为基础,用理解和支持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而非用“谈心” 的名义变相施压。
当家长学会对自己的情绪负责,孩子才能在安全的环境中学会对自己的人生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