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条件的爱真的存在吗
更新时间:2024-10-20 20:18 浏览量:6
“无条件”的爱只存在在一个地方,就是你对自己的爱。
其他所有的爱,都有各种各样的条件。这些条件有时是一种幸福和安全,比如父母之爱和亲子之爱。当父母因为你是他们的孩子关心你、包容你时,当孩子因为你是他的父母对你亲近又贴心时,这种血缘和亲缘本身就是条件,这些条件会带来稳固的连接。但有时候,爱的条件也会成为一种束缚。比如,伴侣因为你的懂事喜欢你,他期待并且要求你总是懂事,这会让你不自觉地委屈自己;再比如,父母因为你的孝顺而更加爱你,在你身上投入金钱与时间,当你想做的事与他们的想法不符时,这些钱和时间都有可能被收回。所以,别人对我们的爱其实都有条件,爱也都会随着境况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在这些变化中,有些爱不会消失,比如父母之爱和亲子之爱,虽然爱的程度和表达方式会发生变化——融洽时爱的愉悦程度和满足程度高一些,冲突时爱的体验差一些。爱没有消失,爱只是一直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但有些爱会随着人和情况发生变化而彻底消失,比如恋人之间的爱。其实父母之爱和亲子之爱也会彻底消失,只是非常少见而已。
爱其实包含了三层意思:爱还是不爱、爱的程度以及爱的表达方式。我们在谈到爱时,常常会混淆这三层意思。比如,你挣扎于父母爱不爱你,可能你真正困惑的是爱的表达方式与爱你之间的矛盾。这时候只思考爱不爱是不够的,你还需要观察比较他们对爱的表达方式是什么?比如,你期待的爱的表达方式是深刻地了解你、相信你,并且给你自由,但父母习惯的表达方式是满足你的吃穿用度,为你安排一个他们觉得稳妥的人生。这是他们爱你的方式,或这是他们知道的、习惯的爱你方式,或在他们心中,这是最适合你的、真正为你的幸福考虑的方式,而且这些方式很可能是他们曾经想从自己的父母那里得到的爱的方式。
举个例子,对靠自己一路打拼的父母来说,他们深知打拼中的艰辛与无助,每当他们在受挫时,他们都会期待有人可以提醒他们、帮助他们,所以不论他们之后成功或失败,他们都会给予孩子很多提醒和帮助。但孩子很可能更想要父母给他们自由和信任。
人很难真正地从另一个人的视角看问题,尤其是当彼此很熟悉、感情很深、很关心对方时,这种熟悉和深刻的情感都会干扰理性思考。而且,一个人想从另一个人的视角看问题,需要具有很多能力,例如沟通的能力、识别对方情绪和处境的能力等,这都需要学习和练习。
父母之爱和亲子之爱尚且如此易变,更不用提毫无血缘关系的两个陌生人之间的爱了。很多人会在这种陌生之爱,也就是恋爱或婚姻上犯一种错误,错误地迁移了我们对爱的理解和经验。
我们对爱的理解和经验最早是从哪里获得的?从我们小时候重要的人身上,我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亲友的身上。我希望你能明白的是,我们小时候所感受到的爱,是父母以“父母”的角色对我们的爱。
怎么说呢?父母作为两个独立的成年人,他们首先是人,其次是男人或女人,然后是各种各样的角色,但他们在爱我们时,其实只用了父母这一面。
也就是说,我们其实很难见到父母作为“人”的喜怒哀乐,作为男人或女人等其他各种角色的喜怒哀乐。不是他们刻意地隐藏了这些,而是我们从小到大作为孩子很少留意这些,我们只会觉得父母今天好像不太开心、父母今天又吵架了,很少特意询问父母怎么了;而父母为了让我们单纯快乐地长大,也不会特意告诉我们,或他们心里觉得这也不应该和我们说。
这样的爱是父母从“父母”的角色出发给我们的爱。这导致这份爱的来源其实有些片面。如果我们以这样的对爱的理解和经验去要求我们的另一半,就会造成问题。为什么?因为你和你的另一半是在完整地相爱,是融合了所有角色的彼此在相爱。
而父母身上其他角色和社会身份带来的困扰、沮丧、愤怒等,大多表现为在你不知道的夜里,他们关上门在房间里的述说;或你偶尔听到房门里传来哭泣和吵架声,第二天,父母看起来有点疲惫和低沉,但对你,他们依然尽责尽力地做着好父母。
这就是为什么你的伴侣永远不可能像父母爱你那样爱你。
对你和伴侣来说,你们不再是房门外的孩子,你们是房门里的那两个成年人。更多的责任、沉重和负面情绪会涌向彼此,彼此间也会有更多的埋怨和指责,这也是爱在相处中本来的样子,只不过我们以前没有见到而已。
所以,如果你的分手原因是彼此觉得不够爱对方,你要观察这种“不够爱”的参照对象是谁。如果是参照父母对你的爱,那其实这种做法有不恰当的地方。
心理学家把爱情分为以下6种风格。
1.激情型:你的爱人在外表上酷似你心中的偶像与理想类型的爱人。
2.游戏型:这种爱情更像是逢场作戏或一种短期内的互相愉悦,彼此都不考虑太多责任和未来。
3.友谊型:这是一种缓慢发展起来的、平淡如水又紧密相连的情感和伴侣关系。
4.占有型:在这样的爱里,彼此会认为对方“从属于”自己,对方的整个生命和生活都属于自己,会出现嫉妒等强烈的情绪。
5.利他型:这样的爱接近我们认为的无私的爱,在这样的爱情中,付出爱的这一方不求回报。
6.实用性:这是一种务实的或功利的爱,两个人在一起有实际的诉求,比如金钱、名誉或地位、生活中的互相照顾等。
在同一段感情关系中可能存在很多种风格,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风格会发生转变,比如从激情型转向友谊型,甚至占有型。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关系里也会表现出不一样的风格。对他来说你是利他型的,对别人而言你可能是实用型的。对你来说他是游戏型的,对别人而言他也可能是占有型的。
这些风格之间有好坏之分吗?这其实更多看彼此对这段爱情的期待。比如,你期待与对方步入婚姻,而对方想要的是仅仅是愉悦(游戏型);你期待的是对方爱你本人,而对方想要的是你身上其他实用之处(实用型),例如赚钱养家或是生儿育女。这些不一致会使彼此都更辛苦。
其实两个人对爱抱有不同的期待这件事本身并没有错,但如果一个人不能直面自己对爱情真正的期待,也不去告知对方自己真正的期待,这种无意或有意地欺瞒才是错误的根本,这只会让彼此错失更好的选择机会。
看到这,我希望你试着回想一下过去的感情关系,试着找出彼此期待的爱是哪种风格,感情的破裂是不是因为彼此期待的爱情风格不一致,并且没有互相沟通调整。
另外,针对约翰·李的爱情风格理论,我想纠正一个很多人都会有的误区。很多人以为“利他型”的爱是最好的,它看起来是最深刻也最尽责的爱情风格,但实际上不一定如此,有的人在对方的付出中感受爱,有的人在对方的索取和自己的付出中感受爱,所以如果一个人很需要伴侣向他请求或索取些什么,但伴侣却是“利他型”的,那对这个人来说,这份爱反而会让他觉得空落落的。
最后,我想谈谈无条件地爱自己这个话题,这是我们唯一始终能够拥有的无条件的爱,也是每个人都最需要的爱。
通过第4章,我想你已经知道了无条件的接纳是什么。如果你能逐渐学会无条件接纳自己的所有感受,你就已经在爱自己的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并且是重要的一大步。
接下来你要做的是,根据你的感受发现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然后逐渐把时间和精力花在你真正想要的东西上。生命有限,时间就是生命。爱自己就要把你的生命投入到你真正想要的东西上。
看到这,你可能想问,我的感受好就代表这是我真正想要的吗?那如果我吃了蛋糕和巧克力,我的感受很好,这就是我真正想要的吗?
不,这里的感受好是指综合不同时间、不同维度的感受进行的判断。比如,你吃蛋糕和巧克力的时候感觉很愉悦,但是吃完以后会自责,或是吃的时候和吃完以后都很愉悦,但是衣服穿不上时会很难过。这两种情况总体来说就是感受不好。所以,你要做的是回忆自己的过往,或观察自己的现在和未来,从而综合计算你的感受,如果总体感受是好的,那想做就做吧。
比如,在恋情中,你和他见面时他无微不至的关怀和体贴让你很开心,但是不见面时他的消失又让你焦虑而压抑,那这时你要问自己:那些开心是不是能让你觉得所有的焦虑压抑都值得?如果值得就继续保持这段关系,如果不值得那就停止委屈自己,去调整这段关系。
再比如,在生活中,直言直语的感受很舒服,但如果朋友的受伤和远离让你难过,那你也应该综合来看这件事;如果面对朋友的远离你可以平静地、甚至有点愉悦地接受,那你就可以继续直言直语。
你知道为什么要用感受判断这些事情吗?因为感受几乎永远都是诚实的,一旦开始觉察你的感受,你总是可以面对真实的感受。但是理性思考不一定是这样的。人类是很聪明的生物,这种聪明既体现在用智慧去生活,也体现在善于想象。想象会带来谎言,人既能用谎言骗别人,也能用谎言骗自己。骗别人很容易被发现,骗自己却藏得很深。这就是我们要学会接纳感受和使用感受的原因,感受是你接近最真实的本心的最好途径。
当你接近自己的本心,拥抱自己的本心时,你就在真实地爱着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