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节亲子研学行 共享庆阳文化盛宴—庆阳公路应急保障与路网监测中心职工家庭走进庆阳市博物馆
发布时间:2025-05-28 09:47:02 浏览量:6
为迎接“六一”国际儿童节,深化职工家庭文化建设,5月25日,甘肃省庆阳公路应急保障与路网监测中心精心策划了一场以“童心探庆阳·薪火传家国”为主题的亲子研学活动,组织职工及子女走进庆阳市博物馆,在驻馆讲解员的引导下,共同解码“黄河古象化石”的百万年奥秘、触摸“红色革命遗址”的峥嵘岁月。这场集科普性、趣味性与教育性于一体的文化之旅,为孩子们送上了一份别样的节日礼物。
探秘黄河古象:远古巨兽的“复活”现场
“小朋友们,你们猜猜看,这只大象的身高比两层楼还要高吗?”在博物馆古生物展厅,讲解员用一句充满童趣的提问,瞬间点燃了孩子们的好奇心。
展厅中央,一具高4米、长8米的黄河古象化石骨架巍然矗立,巨大的象牙如弯刀般直指天空,粗壮的腿骨仿佛仍在诉说着远古时代的生存故事。讲解员手持激光笔,将化石背后的“生命密码”娓娓道来:“300万年前,庆阳这片土地上河流纵横、森林茂密,是黄河象群的家园。这只剑齿象在河边饮水时,右脚不慎陷入泥潭,挣扎中越陷越深,最终被泥沙完整掩埋。正是这种特殊的埋藏环境,让它的骨骼得以保存至今,成为研究古气候、古地理的‘活化石’。”孩子们或蹲、或坐或踮起脚尖,凑近观察古象身上清晰的纹路,触摸复原模型感受其庞大的体型,接受了一堂生动的生物课学习。
赓续红色血脉:触摸庆阳革命的“心跳”
如果说黄河古象化石是自然馈赠的“礼物”,那么庆阳的红色革命遗址则是历史镌刻的“丰碑”。在博物馆三楼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展区,职工家庭通过一件件文物、一幅幅照片、一段段影像,重温了这片土地上的烽火岁月。
“1934年,刘志丹、谢子长等革命先辈在南梁创立了陕甘边苏维埃政府,点燃了西北革命的星星之火。庆阳不仅是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更是抗日战争的出发点,被誉为永远的红区。”讲解员的声音沉稳而有力。展柜中,一盏锈迹斑斑的马灯、一双磨破的草鞋、一封泛黄的家书,无声诉说着革命者的信仰与坚守。
孩子们围在沙盘前,通过VR技术“穿越”至1936年的战场:硝烟弥漫中,红军战士冲锋陷阵,枪炮声与喊杀声交织成震撼人心的历史回响。“为什么红军的鞋子这么破还能打胜仗?”孩子们激烈讨论着。“因为他们心中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国家和人民。”讲解员指着展板上“两点一存”的图文轻声解释道,孩子们时不时点头,未来,他们将成长为新中国下一场“上甘岭”的勇敢接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