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真的故事,让人的意志更坚定
更新时间:2024-10-19 00:00 浏览量:13
本文转自:台州日报
8部《哈利·波特》系列电影重映
童真的故事,让人的意志更坚定
8部《哈利·波特》系列电影重映
童真的故事,让人的意志更坚定
林 立/文
10月11日—11月29日,《哈利·波特》全系列8部电影将在电影院重映。
不知道有多少同龄人和我一样,蹦上脑子的第一想法是:“带孩子去看!”
2002年1月26日,《哈利·波特与魔法师》在国内上映。22年过去,这期间小说、电影不知重看了几次。我儿子也在我的推荐下,在电视前看电影,从《魔法石》追到了《火焰杯》。按我的计划,这之后的剧情即将走向“少儿不宜”,原打算就此打住,让他过几年再看下一部《凤凰社》。
因为这一次的重映,我决定陪着他在影院走完“哈利·波特电影之旅”(不适宜的内容,我会挡他眼睛的)。
我由衷感到,不在影院看,《哈利·波特》的魔法就失灵了一大半。
视听效果当然是一大原因,更主要的,是影院的氛围。
我2006年高中毕业,中学六年,国内影院上映了4部《哈利·波特》,学校全部组织包场观看。
每一次在影院看《哈利·波特》,少男少女们抬头看的是魔法学校的故事,走神时往四周看去,看的是各自在意的人。哈利、罗恩、赫敏这三人组的关系,以及四大学院之间学生之间的感情,也是影院内观影的同学之间的羁绊。
现实中,我们也有憎恶的“马尔福”,也有团结的“邓布利多军团”,也有意难平的“秋张”。很多年过去后,一些中学同学成为夫妻,和“霍格沃茨”毕业后组成家庭的老同学一般无二。
“魔法”存在吗?从魔杖射出的咒语是大家乐此不疲的浪漫游戏,除了儿童,很少有哈迷观众真的相信有魔法。
真正的“魔法”是蓬勃而脆弱的青春。当我们成为忙着带娃的中年人,得知《哈利·波特》系列要全部重映,“魔法”又瞬间击中了我们。
电影院是储存“魔法记忆”的绝佳场所,很多你以为忘了的事情,会在影院重看《哈利·波特》时一一浮现。
这些年重看《哈利·波特》系列,捡拾一些对配角人物和支线细节的解读,给了我一些意想不到的感受。
马尔福,富二代无用少爷。细读小说再去重看电影,就会发现这个角色其实没有那么可恶。他对哈利、罗恩、赫敏三人组的恶意,他所做的一些恶行,是典型的“平庸的恶”。他自以为是的高贵,对“泥巴种”以及“蓝领巫师家族”的歧视,都是他对“纯血统出身”的父母的拙劣模仿。
如果他真的不可救药,在钟楼上他完全可以痛快给“邓布利多”一个“阿瓦达索命”。某种程度上,他其实是“哈利·波特光环”的受害者。他恐惧这个“天选之子”,因为哈利的存在,他的平庸被放大了。所以他似是而非地去模仿“伏地魔”倡导的错误价值观,坏得如此狼狈不堪。
马尔福的父亲“卢修斯”同样如此,他根本不是一个铁杆的崇拜“伏地魔”的食死徒,他只是想在黑白之间的灰色地带躺平而已。
这对父子角色的内在,观众不是人到中年,哪说得出一声“理解”。
再比如“斯内普”教授,在小说和电影的最后,他以一己之力带来了《哈利·波特》系列最大的戏剧冲突。他临死前要求哈利看着自己的要求,可以算得上世界文学、电影史上一个著名的“痴情片段”。
重看时,我发现斯内普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不同人物的多面性。
伟大而慈爱的邓布利多教授,亏欠斯内普太多。他利用了斯内普对哈利母亲“莉莉”的爱,让斯内普保护哈利安全,乃至背负“杀死校长凶手”“食死徒”的恶名。邓布利多对斯内普循循善诱,美其名曰“将功赎罪”“牺牲自我”,说到底就是“利用”。
品读斯内普的人生,会突然为一件事心碎。斯内普是一个“大脑封闭术”大师,擅长封闭大脑,不让黑魔法师读取他的回忆和真实想法。他为何擅长此术?因为他的过去是一地痛苦的碎片,他在利用“封闭术”逃避痛苦。
哈利的父亲“詹姆”,他勇敢、机智、聪敏,但在斯内普面前,是一个毋庸置疑的“霸凌者”。大多数时候,我们因为他是哈利的父亲,嫁接给了他很多倾慕。但和斯内普相比,詹姆具有重大的性格缺陷。如果没有詹姆对斯内普的霸凌,后者凭借天赋和努力,以及对他人情绪的敏感度,足以成为一个优秀的魔法教授乃至霍格沃茨又一位伟大的校长。
还有我非常喜欢的“纳威·隆巴顿”,我想哈迷们应该很少有人不爱他。纳威是我最希望我儿子关注的男孩。他和“预言之子”哈利·波特天差地别,是一个长期被同学无视、被老师轻视的普通男孩。但故事的最后,他差一点成为“预言之子”的命运,让所有人震惊。他也用斩断巨蛇“纳吉尼”的那一剑,证明了自己彻彻底底的“格兰芬多品质”。
后来成为哈利妻子的金妮,在电影里表现的空间很小。在小说中,后期的她不再是那个崇拜哈利的小女孩,而是成了哈利强大的精神支柱,给了他最需要的来自家人的安全感。聪敏的赫敏是系列电影中优秀女性的代表,相比赫敏,成长后的金妮展现了更全面的女性的魅力。
可以确定,和金妮在一起,哈利·波特绝对会是一个好爸爸。回家他绝对不敢只刷手机不带娃,他老婆的眼神,就是最厉害的咒语。
小学二年级的儿子,在看前四部电影时最爱问我:“TA是坏人吗?TA是好人吗?最后他们会死吗?”
我说:“没有绝对的、天生的好人或坏人,魔法世界和我们的世界都一样。邓布利多也会因为欲望干坏事,伏地魔在年轻时也曾经动过善念。所以,《哈利·波特》系列故事告诉我们的重点,是要求自己努力去做一个好人,努力去除那些不正确的想法和习惯。”
我很庆幸,虽然生活里的挑战比魔幻电影的艰难剧情更粗粝,但我仍然愿意重看《哈利·波特》的故事。
面对困境,童真的故事,往往能让意志更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