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攻略·心理 | 备考不只是孩子的冲刺,而是亲子共同成长的旅程
发布时间:2025-05-15 17:34:53 浏览量:3
最后不到一个月的高考冲刺复习阶段,高三学生及家长的心理难免会有波动。对于考生家庭而言,这些都是正常现象。
如何调整心态,以最佳状态迎接这场考验?笔者结合多年指导高三学生备考的实践和思考,与家长和学生分享一些心态调整策略与做法。
【家长篇】情绪稳定,做孩子的“心灵树洞”
十年寒窗苦读,考生固然辛苦,但是考生背后的家长们,同样付出很多。在陪伴孩子备考之途,面对孩子起起伏伏的状态和心态,面对“别人家”的孩子带来的压力,不少家长或许也会感到焦虑、无力、迷茫,有些家长甚至比孩子还紧张。这里,我们提供三个考前陪伴策略,助考生家长们一臂之力。
策略1:察言观色,做从容的陪考者
考前最后一个月,恐怕也是考生心态波动最强烈的时期。这时候,家长要学会“察言观色”,回应孩子的情绪。尤其要注意的是,家长自身的焦虑,容易在孩子面临高考前被激活或放大。有些家长可能嘴上说“考不好也没关系”,但眼神、行动传递给孩子的却是满满的焦虑。家长需要区分焦虑的诱因是自身未解决的问题(如夫妻关系、职业瓶颈)还是孩子的高考,区分焦虑的类型,分类处理焦虑,同时避免将焦虑传递给孩子。
当孩子成绩出现起伏时,家长也要学会调节自己和孩子的情绪。转移对孩子考试及成绩的过多关注,家长应聚焦自己喜欢的事情,保持从容;学习自我放松方法,如正念练习、瑜伽等;如果焦虑情绪已持续时间较长且影响社会功能,可以接受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
策略2:温情陪伴,表达对孩子的肯定和“看见”
高考前,不少考生或多或少会出现紧张情绪,表现出脾气暴躁、焦虑、情绪低落等情况。此时,家长切忌责备考生,要多多安抚。尤其建议家长采取孩子接受的方式给予陪伴,如坐在孩子身边,拥抱孩子,递上纸巾、让孩子大哭一场等,让孩子感受到接纳和爱意。
这个阶段,要多向孩子表达对他们的肯定和“看见”。家长可以肯定孩子的动机、结果、进步,肯定的内容可涉及多方面,如学习、生活、特点。孩子经常收到家长的真心肯定,会收获好心情并增强自信。
策略3:“说一不二”,关心而不打扰
备考阶段,如果孩子向家长诉说困难或抱怨,可能更多是情绪上的宣泄,家长宜做孩子的“心灵树洞”,先耐心倾听,表达与孩子的共情,再鼓励孩子面对,给予必要的指导,不宜说太多道理,做到“说一不二”,即只讲一遍,不重复讲第二遍。
尤其要提醒家长的是,这一阶段要做到明晰责任和界限,关心而不打扰。明晰学习是孩子的事,孩子需要自己的空间,尊重和信任孩子,家长提供生活保障,询问孩子的需求,给予适当支持,既不能关心过度,让孩子感到负担也不能漠不关心,让孩子感受到孤立无援,这个度需要家长根据孩子的特点及反应及时调整。
【考生篇】建立理性高考观,避免“灾难化思维”
高三恐怕是高中生最辛苦、最难忘,也是成长最快的一年。面对做不完的题、考不完的试、家长的期待,考生们一路坚持到现在,实属不易,记得为自己的努力和付出点赞。在高三最后一个月,也许会感到疲惫、焦虑、低落、迷茫,希望这三个备考策略,帮助考生调整迎考状态,登上属于自己的高峰。
策略1:采用“可能性区域技术”,力求最好
面对高考,考生一定要破除“一考定终身”的思维,看到人生的多种可能。有些学生对高考会有“如果没考好,那一辈子就完了”这类灾难化想法,这会导致压力和过度焦虑。高考虽重要,但人生是马拉松,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未来还有转专业、考研、职业发展等。
大家不妨采用“可能性区域技术”,即接受糟糕,争取最好。首先,考生可以询问自己:“万一高考没考好,最坏的结果会是什么?”并寻找证据,评估它出现的概率。其次,再思考:“如果它出现了,会怎样面对?”接着,再考虑“最好的结果是什么?”并寻找证据,评估它出现的概率,看到在最好和最坏之间还有很大的可能性区域,避免灾难化思维。
最后,聚焦“争取最好”再思考:“目前可以做些什么?”采取积极行动,以达成最好的结果。
策略2:允许焦虑存在,将其视为“助考伙伴”
考试焦虑是考前最常见的消极情绪,适度焦虑是正常的情绪反应,不要试图消除它,把它看作是一位“助考伙伴”,它会提醒你抓紧时间,保持专注。允许焦虑的存在,你会发现内心会逐渐平静下来,做到事半功倍。
心理学家艾利斯曾指出,导致情绪的最直接因素是对事件的看法而非事件本身,当想法改变,情绪也会发生变化。比如,面对失眠,有的学生会想:“完了完了,肯定会影响明天的考试”,越想越紧张,越想睡着越睡不着。其实,我们也可以试着换其他想法,如“重大考试前失眠,很多人都会经历的,放松些,闭上眼睛也是休息”,这样想,会让焦虑减轻,诱导睡眠。
此外,大家不妨也寻找一些提升积极情绪的小方法。可以抽时间欣赏一下周边的美景,感受万物的美好;记录每天的小确幸,提升幸福感;回顾学习收获,关注成功体验,提升成就感;利用积极的自我暗示和自我对话,提高自信心。
策略3:科学管理时间,保持适合自己的节奏
有些考生会有一种感觉:越复习越觉得不会的东西很多,因此试图用每天白天不休息、晚上熬夜复习来弥补不足。然而,这种透支式的学习方式不仅不可持续,而且也是低效的,甚至会影响情绪。学生可以通过制定并实施学习计划,增加秩序感和掌控感,提高效率。制定计划时,白天的时间安排尽可能与6月份高考考试时间段保持一致,提高对高考的适应性,限时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保持平时学习的紧张度。
在学习的间隙,考生要学会适当放松,如适度的身体锻炼、做自己喜欢且有益的事情,可以听音乐、散步,也可以适当做一些正念呼吸、冥想、深呼吸等,形成专属自己的学习生活节奏,避免盲目模仿他人,专注自己每天的日常,稳步前行。
备考从来不只是孩子的冲刺,而是家长与孩子共同成长的历程,这场共赴的旅程终将成为亲子之间的珍贵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