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多动症新概念,家长需知的3个重要认知
发布时间:2025-05-14 05:17:00 浏览量:2
"老师又说孩子在课堂上坐不住了..."这样的电话,几乎每天都会在儿童心理科的门诊中响起。作为一名从事儿童精神心理健康工作十余年的医生,我深深体会到多动症给孩子和家庭带来的困扰。然而,令人担忧的是,对多动症的误解和标签化正在伤害着这些特殊的孩子。
多动症,医学上称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儿童多动症的患病率约为5.7%,这意味着平均每班级可能有1-2名多动症儿童。虽然多动症已经被广泛研究,但公众对其的认知往往停留在"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等表面现象上。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神经科学研究表明,多动症不仅仅是行为问题,而是大脑执行功能网络发育异常的结果。脑成像研究发现,多动症儿童的前额叶皮质、纹状体等区域存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差异,这些区域恰好负责抑制控制、工作记忆和认知灵活性等执行功能。
多动症儿童的大脑发育有其独特性,这导致他们在处理信息、控制冲动和维持注意力方面面临挑战。但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多动症儿童在某些领域表现出色,如创造力、问题解决能力和高能量水平。历史上不乏被认为有多动特质的杰出人物,如爱迪生、爱因斯坦等。
传统观念将多动症视为单纯的"行为问题",需要通过严格管教来"纠正"。这种观点不仅科学性不足,还可能对儿童造成心理伤害。现代医学认为多动症是一种神经发育特质,而非简单的行为偏差或教育失败。
多动症儿童常因无法达到传统教育环境的期望而被贴上"问题儿童"的标签。一项追踪研究显示,被标签化的多动症儿童自尊水平显著低于未被标签化的同龄人,且这种差异会随年龄增长而扩大。家长和教师对多动症的错误认知和应对方式,往往会加剧儿童的心理压力。
重新定义多动症,首先要从理解大脑发育多样性开始。每个儿童的大脑发育轨迹都是独特的,多动症是这种多样性的一部分。我们需要转变观念,不是试图让这些孩子"正常化",而是找到适合他们发展的环境和方法。
许多研究表明,富有结构性但又充分尊重儿童特点的教育环境,能够帮助多动症儿童更好地发挥潜能。例如,允许适当活动、分解大任务为小步骤、提供即时反馈等策略,都能有效支持多动症儿童的学习。
在诊断和干预方面,多动症的评估应当全面且个体化。仅仅依靠学校老师或家长的主观描述是不够的,需要结合标准化评估工具、多环境观察和专业医师的判断。治疗方案也应当多元化,包括行为干预、家庭训练、学校支持和必要时的药物治疗。
早期干预对多动症儿童至关重要。研究显示,及早识别并给予适当支持的多动症儿童,长期预后明显优于延迟干预者。然而,我国多动症的识别率仍然较低,很多儿童直到学业受到严重影响才被转诊评估。
作为家长和教育者,了解多动症的本质是第一步。接纳孩子的特质,同时提供适当的结构和支持,能帮助孩子逐渐掌握自我调节能力。比如,建立规律的生活作息、创设有序的学习环境、教授时间管理技巧等,都是有效的支持策略。
与多动症儿童相处时,保持耐心和理解尤为重要。这些孩子常因冲动控制能力弱而被误解为"不守规矩",实际上他们可能比其他孩子更努力地尝试控制自己的行为。积极关注和强化他们的进步,而非只关注问题,能有效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和动力。
社会对多动症的认识也需要更新。媒体、学校和社区应共同营造接纳多样性的环境,减少对这些特殊儿童的歧视和误解。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发展节奏和模式,教育的目标应是帮助他们发挥独特优势,而非强制他们符合单一标准。
在专业医疗领域,我们也在不断更新对多动症的认识。最新版的诊断标准已经考虑到多动症表现的异质性,如部分患者可能以注意力不集中为主要表现而无明显多动冲动症状。我们也更加重视多动症伴随的情绪调节困难、社交技能缺陷等问题,提供更全面的评估和干预。
多动症不是一种缺陷,而是一种不同的神经发展模式。重新定义多动症,意味着我们需要从"修复缺陷"转向"适应差异"的思维方式。通过这种转变,我们能够帮助这些特殊的孩子找到自己的道路,发挥他们独特的潜能。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章开头已标注文献来源。本文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寻求线下医师帮助。别忘了点赞转发给家人朋友,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