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新观察|儿童剧如何成为舞台上的成长课?
发布时间:2025-05-14 17:23:18 浏览量:1
中国作家协会作家出版社、中国戏剧家协会《剧本》杂志日前在京主办的研讨会上,一批儿童剧新作引起业内关注。
这些作品不断突破创新,用艺术化的表达叩击童心,在舞台上为孩子们展开一堂堂别开生面的人生成长课。
转动人性的万花筒
作为新中国唯一以受众身份命名的戏剧品种,儿童剧培养了一代代少年儿童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也涌现出任德耀、欧阳逸冰、代路、冯俐等几代儿童剧作家,而如何塑造既符合儿童认知特点又富有艺术感染力的人物形象,始终是一个核心命题。
“好的儿童剧不是用非黑即白的逻辑图解世界,而是棱镜般折射出世界的复杂光谱。”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导演焦刚说,儿童剧也应塑造复杂而真实的人物,展现困境中挣扎的真实个体。
人偶剧《独牙象》中,自幼与大象阿宝一起长大的阿诺对大象怀有深厚情感,但为填饱肚子进入象园当了象倌,甚至为凑够给心仪女孩的聘礼走上杀象取牙的道路,当发现要杀的大象正是阿宝时,他又宁愿放弃赏金。
肢体剧《鹬·蚌·鱼》对传统故事进行了延展:蚌与渔夫对抗,鱼和鹬观战并为蚌助威,但当整条河都为蚌的胜利鼓掌时,鹬的心态悄然发生变化,抢走蚌身上代表绶带的水草,最终造成鹬蚌相争的局面。
“戏剧以人为对象、以人自身为目的,剧作要写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写出一般动机背后更深层次的动机,写出对人的情感体验的深度和广度。”年过九旬的戏剧理论家、中央戏剧学院教授谭霈生说。
歌舞剧《猫神在故宫》中,众猫皆以吃鼠为生,并深信“老鼠是害过猫的人变的”这一传言,但一只具有转世能力的小猫因为发现一只老鼠说话时的眼神很像前世主人,跨越种族界限和老鼠成为朋友,并在天敌鹞子来袭时冒险保护它。
2025年3月28日,《猫神在故宫》选段参加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中国戏剧文化节,在澳门演出。新华社发(张金加 摄)
“什么情境下吃老鼠,什么情境下不吃老鼠,什么情境下在更大的天敌面前保护老鼠……不同情境下的不同表现体现出戏剧人物性格的隽永性。”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原院长、剧作家欧阳逸冰说。
当舞台转动人性的万花筒,孩子们不再简单地划分好人或坏人,从而获得了对社会更深的理解与宽容。
拨动时代的留声机
儿童剧常常以童话作为叙事载体,是否意味着必然消解历史深度、稀释现实关怀,从而失去与时代对话的力量?
《猫神在故宫》讲述了一只生活在紫禁城的御猫,穿越数百年时光来到初建成的故宫博物院,与这座壮丽的宫殿以及其中文物“罐罐”重逢,并见证抗战时期故宫文物南迁的故事。
专家认为,该剧以穿越的情节设计、童话的叙事方式,再现了故宫的一段珍贵历史,有助于今天的孩子们了解历史、亲近文物、走进故宫,更加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剧作家是酿酒人,把历史与现实酿造成苦涩的酒、甘甜的酒、令人高歌的酒、令人感叹的酒,奉献给读者和观众。”欧阳逸冰说。
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陈涌泉表示,好的儿童剧不但要有童真和童趣,而且要与时代同行,记录、描写、反映这个时代。
《萤火虫姐弟历险记》通过萤火虫的视角讲述土地公公变成“怪味公公”、土地硬化导致蚯蚓被迫搬家等事件,反映了环境保护等社会议题。《山羊不吃天堂草》通过乡村少年进城务工后最终领悟自家山羊不吃“天堂草”原因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一个时代侧面。
文学评论家章德宁认为,这些优秀的儿童剧体现出直面困境、坚守光明的现实主义精神:“它们或许不能疗愈社会,但足以让孩子们的眼睛保持必要的敏感与温润。”
当舞台拨动时代的留声机,孩子们听见历史的回声,触摸现实的脉搏,从而建立起对世界的立体认知。
展开生命的记事本
当打破那些刻意营造的美好假象,勇于直面生命的悲欢离合,儿童剧将成为生命教育的一次启蒙。
《木又寸》是中国儿童剧历史上罕见的独角戏,主人公小银杏树经过四次移植,认识了柳树大姐、杨树兄弟、小猫一家和知了等伙伴,也目睹了身边朋友被移栽、嫁接、腰斩等遭遇。
2019年9月13日,《木又寸》应邀参加第15届布加勒斯特国际动画戏剧节,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小矮人”剧院上演。新华社发(克里斯泰尔 摄)
“一瞬间已成沧海桑田的生命体验,可以属于一棵树,也可以属于一个孩子。”该剧作者冯俐说,《木又寸》以孩子能理解的童话形式讨论了万物共生共存的自然法则。
欧阳逸冰说,观众在剧中能透过小银杏树的视角,真切体会到它的思念、牵挂、担忧与痛苦,从而领悟到所有生命都应有平等生存权利的道理。
“优秀的儿童剧要敢于为主人公设置困境、逆境、绝境,甚至可以让主人公失去亲人、朋友和赖以生存的家园。”原总政话剧团艺术指导、剧作家李宝群说,让孩子体验剧中主人公成长的艰辛和生命的磨难,有利于培养他们面对现实生活的坚强意志。
音乐剧《小蝴蝶的妈妈在哪里?》以昆虫寻母的故事为引,同样聚焦离别与死亡的生命主题:蝶儿踏上漫长的寻母之旅,当她自己也成为母亲,知晓新生命的降临意味着自身生命的终结时,更深刻地理解了生命。
2021年10月27日,《小蝴蝶的妈妈在哪里?》参加第十七届中国戏剧节,在武汉中南剧场上演。新华社发(伍志尊 摄)
“蝶儿在一次一次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也对生命发出一次一次的追问。”该剧导演焦刚说,优秀儿童剧创作者应像哲学家一样,在看似日常的情境中嵌入对人类生命意义和存在本质的思考。
“向今天的孩子们讲述关于生命的故事,让他们学会尊重每个生命的价值、选择,学会与他人相处,学会表达情感,让他们了解人性的善与恶,帮助孩子们健全人的品格和完善人的品性,这些都是戏剧的责任。”北京戏剧家协会理事徐健说。
当舞台展开生命的记事本,孩子们理解悲欢交织的成长之路,由此学会珍惜当下的每一刻时光。
策划:张晓松
主编:林晖、孙闻
采写:白瀛、尹思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