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孩子面临“情绪低谷”?别急着责备,他们可能真的“有点难”

发布时间:2025-05-14 15:57:39  浏览量:3

五一假期刚结束,不少家长发现孩子变得情绪起伏大、注意力涣散、提不起学习劲儿,甚至出现不愿上学的情况。虽然许多人用“假期综合征”来解释这一现象,但这更像是一个“表面说法”。真正需要警惕的,是孩子已经在心理层面早已遇到了问题,只是在节后切换场景的过程中被激化和放大。

“很多孩子看似是不愿动脑子,其实是心理疲劳、专注力障碍、情绪耗竭等问题在作祟。”上海星晨儿童医院心理科副主任医师林光耀指出,节后“状态断层”只是表象,根源常常是心理功能上的适应困难,尤其在有学习压力、人际冲突等诱因叠加的背景下,极易诱发注意力问题、焦虑情绪,甚至出现厌学、拒学等行为。

学不进去、坐不住?

可能是心理出了问题

在上海星晨儿童医院心理门诊,注意力缺陷障碍(ADHD)、学习障碍、焦虑、抑郁等问题,在学龄儿童和青少年中越来越常见。这些问题不仅会导致成绩下滑、课堂表现不佳,更会破坏孩子的自信心和学习动机。

比如,注意力缺陷不仅影响课堂听讲和作业完成,也会干扰孩子对信息的理解与整理,导致“怎么也记不住、学不会”的恶性循环;学习障碍则可能让孩子在某些学科表现特别吃力,如数学、阅读写作,哪怕再努力,也难以跟上进度。这些问题一旦长期存在,孩子很容易陷入“我不行”“我不聪明”的自我否定中,进而形成消极的思维模式,对未来的学业、职业、人际交往都会造成深远影响。

林光耀主任强调,心理与认知问题不会随着孩子长大自动“长好”,相反,如果长期被忽视,它们会在成长过程中悄悄埋下失败体验和自我价值感受损的种子,影响孩子的整体人格发展。

情绪与能力,

不是靠“讲道理”能纠正的

很多时候,孩子出现“情绪低谷”或“学习退步”并不是因为懒惰或叛逆,而是内在心理机制在发出求救信号。此时,如果父母缺乏识别能力,用打压、说教或“激将法”来应对,反而容易加剧孩子的焦虑与抵触,原本可逆的问题也可能演变为更复杂的行为障碍。

曾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位初中女孩小陶(化名),面对数学几何题屡屡出错,成绩明显下滑,她开始逃避作业,情绪低落。母亲以为她偷懒、不听话,频繁批评,甚至骂她“智力有问题”,使得亲子关系不断紧张。直到女孩出现自伤行为,家人才意识到,或许孩子是真的病了。经评估发现,女孩存在空间认知能力障碍及注意力缺陷,并非普通的智力问题。经过系统干预,她的学习状况和情绪逐步改善,家庭关系也重回正轨。

这个案例说明,对孩子的真正的支持不是“管得更紧”,而是“看得更深”。如果能在早期识别出孩子的心理与认知问题,很多心理问题其实是可以被有效逆转的。

早识别、早干预,

是对孩子最大的负责

“很多家长对心理问题仍存在‘讳疾忌医’的观念,认为心理就诊是‘给孩子贴标签’,其实这是一个巨大的误区。”林主任表示,心理问题并不等同于“精神问题”,大多数青少年的心理状态问题,都可以通过科学的评估与干预实现良好改善。

小陶(化名)在家长的陪同下,来到了位于位于新虹桥国际医学园区的上海星晨儿童医院,该院心理科副主任医师林光耀说:“目前我们是以‘认知功能+心理状态’为核心干预路径,从专业评估到个体化治疗的全流程都有配套。像小陶这样的孩子,我们能为她心理健康提供有力支撑。”

“孩子的情况,在评估阶段,我们会结合神经心理测评、注意力功能测试、情绪行为量表等多维工具,判断孩子是否存在注意缺陷、学习障碍或情绪障碍等问题。

在干预方面,我们会重视非药物手段。例如针对注意力不集中、空间认知障碍、情绪障碍或家庭关系冲突等常见问题,就要考虑采用执行功能训练、针对性的感统训练、心理治疗和家庭治疗等方法,既帮助孩子修复能力,还会协助孩子与父母建立更健康的沟通与支持机制。”

林主任表示:通过在孩子心理问题早期进行科学识别和干预,就能避免长期积压导致孩子形成更严重的障碍。

孩子的心理问题,

不该“等着看”

我们常说“孩子有潜力”,但潜力从来不是无限的等待,更需要及时的呵护与激发。当孩子一次次在学习中遭遇失败、在人际中被拒绝、在情绪中找不到出口,这种积压的挫败感就会转化为对学习和生活的逃避,甚至成为人格发展的“隐伤”。

在孩子成长的关键节点,最有价值的支持从来不是责备与催促,而是在孩子出现“学业下滑”“状态异常”“情绪波动”等信号时,及时求助专业机构,尽早厘清问题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支持方案。林主任强调:“我们要做的,不是等孩子摔倒再去扶起,而是在他们前行的路上,提前扫清那些看不见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