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长大后不孝顺的孩子,小时候都有这4个特征,希望你家娃一个都占

发布时间:2025-05-14 04:20:00  浏览量:1

一个家庭最高级的炫富,是养出懂感恩,会心疼父母的孩子。

上周六下午,我和孩爸去医院探望了一位老家来北京看病的亲戚,挺有感触地。

老人已经住院一个多月了,前面在老家医院,这几天才转到北京。

这期间一直是她女儿在全心照顾她,偶尔女婿会来替换一两天,女儿回去换洗。

女儿说自己家里还有两个上学的孩子,自己的工作也刚有起色,为了照顾母亲,这些她都顾不上了,但她不着急不后悔。

小时候妈妈全心照顾她,现在母亲老了病了,换自己来照顾了,无论如何都要母亲能安心看病,早点康复。

听她说完,觉得真的是非常孝顺的女儿了。

中国有句老话:

“人生五伦孝为先,自古孝是百行源。”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明事理、懂感恩,会心疼孝顺父母。

但现实却往往事与愿违,很多孩子长大后,对父母不闻不问,冷漠相对,甚至让父母孤独终老。

孝顺这事儿,不是孩子长大了就自然会有的。

不孝顺,也不是一夜之间形成的,往往在小时候就埋下了种子。

父母养出的孩子是否孝顺,与孩子的行为模式、接受的家庭教育息息相关,其实早有预兆。

那些长大后不孝顺的孩子,小时候大概率都有这4个特征,希望你家娃一个都没有。

倘若你发现孩子具有这些特征,请务必重视,给予及早地纠正、干预和指导。

01

以自我为中心,占有欲强

从小被溺爱的 “小太阳”,是照不进他人的世界的。

在 “被过度溺爱的孩子后来都怎么样了” 的话题下,有位网友分享了邻居家的真实故事:

男孩小C从小被全家人捧在手心,玩具必须独占,零食不许分享,看到别家孩子的玩具好,他都要强行拿去玩。

村里的很多人看不下去,都说他家太惯孩子了,父母却说孩子还小,不以为意。

男孩长大工作后,很少回家看望父母,也从不给父母生活费。

买房时,却理直气壮地要求父母拿出全部积蓄给他支付。

土里刨食的农民父母,早为了他的学业举债度日,他却不知感恩,还怒吼:

“别人家父母能给儿子买车买房,你们为什么不能?”

村里都说,这家养出了个“白眼狼”,父母的“吸血鬼”。

心理学中的 “自我中心主义” 理论指出:

长期被过度满足需求的孩子,会形成 “世界围绕我转” 的认知偏差。

这样的孩子,只在乎自己的感受,很少考虑他人

当他们习惯了独享一切,自然难以理解父母的付出和辛苦,更别说长大后能反哺回报。

02

对父母不尊重,不感恩

“父母最大的悲剧,就是付出了全部,却养不出一个感恩的孩子。”

新闻曾报道,某大学生每月向父母索要 5000 元生活费,母亲因失业要求减少开支,她竟在电话里破口大骂:

“生我却养不起我,你们真没用!”

奋斗了几十年的中年父母没有想到,有天会被自己的孩子“审判”。

孩子对父母不尊重、不感恩的行为,往往源于童年时期感恩教育的缺失。

心理学上有个结论说:

感恩是一种长时间形成的心理习惯,有赖于每一件具体细微事件中形成的积累。

也就是说,孩子的感恩意识是需要通过生活点滴来培养的

当父母包揽一切家务,孩子会视作理所当然;

当孩子犯错时父母无底线包容,他们便学不会敬畏与尊重。

无原则的包办溺爱,最终换来可能是孩子的嫌弃和抱怨,以及父母自己的的心寒和悔恨。

03

喜欢推卸责任,缺乏担当

有人问,“哪种品质是你希望孩子一定要有的?”

高赞回答是:

“对于男孩子,最重要的品质是担当。”

但有些孩子从小就习惯推卸责任:

考试没考好怪老师教得不好,

自己走路摔倒了,怪路不平,

甚至摔碎花瓶也要赖到宠物身上。

“归因偏差”

长期逃避责任的孩子,会将问题归咎于外部因素,从不反思自己本身的问题。

这样孩子,自然难以在父母需要时主动承担起照顾的责任,而是能推卸就推卸。

小时候养成逃避问题的习惯,长大后就不会主动承担责任,最终就会长成不管父母的不孝子。

04

乱发脾气,暴力解决问题:

曾看到一个新闻,说7岁的孩男孩因妈妈不给他买玩具,就死死咬住妈妈的胳膊不松口。

直到路人帮忙、妈妈一直说:“妈妈错了,妈妈错了”,男孩才把嘴松开。

新闻下有条评论说:

“这孩子再不管,就废了,指望他将来赡养父母、爱护妻子是不可能的了。”

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大”,一个孩子未来孝不孝顺,从小时候的种种行为就能看出。

好孩子是管出来的,熊孩子是惯出来的。

现实中,很多孩子稍不如意就大发脾气:

得不到心仪的玩具就摔东西,被父母批评就砸门摔碗,甚至对父母拳脚相向。

儿童心理学研究显示:

情绪管理能力差、爱发脾气,有暴力行为的孩子,往往源于家庭教养方式不当。

要么是父母本身脾气暴躁,孩子有样学样;

要么是过度纵容,导致孩子无法承受丝毫挫折。

当孩子习惯用暴力宣泄情绪,长大后对父母的耐心也会消耗殆尽,甚至在父母年老体弱时恶语相向。

05

写在最后

李玫瑾教授在《幽微的人生》中说:

社会的问题,都是人的问题;

而人的问题,都是早期教育的问题。

孝顺不是与生俱来的品质,不孝顺也不是一天就形成的。

每个孩子生下来都是一张白纸,孩子将来如何,多半取决于父母对他们的教养。

父母从小培养他们的同理心、树立感恩意识、强化责任心,做好情绪管理,做到不溺爱、不纵容、不包办。

当发现孩子出现以上苗头时,父母要及时教育并纠正。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愿每一位家长都能养出一个懂感恩,会心疼父母的孩子。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

大家好,我是有游有谋育儿的作者和顺妈,985儿童心理学硕士,家有小学姐姐和和+幼儿园弟弟顺顺,孩子教育、自我成长两手抓的学习型妈妈。分享“亲子游”“育儿谋”,专注于亲子育儿、儿童心理健康、家庭教育等领域。欢迎关注我,育儿路上我们一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