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糕妈:11岁年糕第一次冲我发火 竟是因为这件小事 又挫败又心酸……

发布时间:2025-05-14 09:54:53  浏览量:1

大家好,我是糕妈。

上个月,赶在年糕 11 岁生日前,我和糕爸带着他去了麦理浩径徒步。本想借着爬山拉练他一下,结果这个家伙身轻如燕,背着登山包,走的比我们谁都快。

肉眼可见的,年糕已经成长为不用大人额外照顾、可以独立完成很多事情的小男子汉了。

当然,随之而来的,还有前青春期男孩特有的“暴脾气”。必须承认,我搞不定他的时刻变多了,他有了更多表达个性的“上头”情绪。

前阵子我参加妈妈群聚会,大家聊到自家正处于前青春期的娃们,有一个很扎心的共识:“到了前青春期,男孩是「好哄的炮仗」,女孩是「沉默的倔驴」,总之,都不太好相处。

我们这些当妈的,在外无论多么叱咤风云,回家面对前青春期的「炮仗」和「倔驴」们,都要唯唯诺诺小心谨慎。

说不挫败是假的,我清晰地意识到,我和年糕的相处方式,需要做一些调整了。

娃进入前青春期,我们该怎么把控管娃的边界?娃突然不再粘你、和你没话聊了,怎么和娃更好地相处?

带着这些疑问,我和浙江大学应用心理学博士陈海贤老师做了一场对谈。

海贤老师是我的老朋友了,这次敞开心扉的对话,不仅治愈了我和大家,也聊了不少有用的看法和方法,现在梳理成文字,和大家分享。

之前看到一个粉丝妈妈给我留言,说:“感觉糕妈一直都很操心、内耗。”

哇真的很扎心!

一直以来,晚上年糕只要稍微有点磨蹭,晚十分钟上床睡觉,我就会很焦虑。

我当然知道,年糕现在已经 11 周岁了,我应该给他更多的空间。可我又忍不住想:“如果我不管,他越睡越晚怎么办?”

所以每天晚上,我都是那个催进度的人。直到某天,年糕突然生气了。他站在原地一动不动,做出要和我争辩的架势:“我没有很慢啊!为什么要催我?”

我当下就愣住了。我开始意识到,之前我管理“小孩子”年糕的模式,可能已经不再适用于管理“小男子汉”年糕了。

相信大家应该都深有感触,这个阶段的孩子,管多了惹娃嫌,管得少又怕娃走弯路,“老妈子”好像怎么做都不对。

在海贤老师看来,这是因为妈妈在一个家庭中的角色,大多被固化为了无微不至的“照顾者”。孩子 10 岁前,因为孩子非常需要妈妈的照料,所以妈妈们大多全身心投入。此时,孩子是妈妈的枷锁。

而孩子 10 岁之后,就会慢慢步入前青春期,孩子的「自我」开始生长,他需要更多自己探索世界的空间,此时,妈妈无微不至的关照模式,反而成了孩子的枷锁。

“你能不能快点洗漱?”、“你的作业怎么还没写完?”、“你的成绩怎么下降了?”、“你明天穿这件衣服吧。”……然后换来孩子一句:“你烦不烦?”

虽然有点心酸,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孩子长大的过程,就是逐渐不再需要妈妈的过程。

当了 10 年老妈子,我们是时候从孩子的人生中后退一步了。

当然,后退不意味着放任不管。

10-14 岁的年纪,无论是法律上,还是心智上,都不具备自己做主的能力。当出现意见分歧的时候,是听小孩的,还是听家长的?

海贤老师认为,两个选项都不对。

当然不能只听孩子的,因为孩子的想法未必成熟。那直接听家长的?又会让孩子失去自主性,得不偿失。

于是,就演变出一种很普遍的亲子交往误区:伪沟通。

很多妈妈会在一开始的时候充分询问孩子的意见,等孩子表达完了,就会说:“虽然你说……但是还是要按我说的做。”

久而久之,孩子会发现,自己的表达是无效的,他会对你产生“软抵抗”——我不跟你争论,但我也不会听从你的意见。“叛逆”就这样开始了。

想规避类似的亲子沟通困境,学习「和孩子谈判」的技能很重要。

就像我们和队友商量今天谁负责孩子的作业一样,我们也要把孩子当作有主见的平等个体,沟通彼此的意见和想法。

我和海贤老师有一个共识:像年糕这样的小学生,之所以睡前磨蹭,是因为属于他们的时间太少了。

我们常说,妈妈们苦恼于“时间贫困”,小学生们又何尝不是呢?上学、写作业、上兴趣班,剩下的和自己相处、玩耍的时间真的很少。

所以在睡前问题上,我现在会试着多给他 20 分钟时间,允许他“慢吞吞”地和自己相处。

当然,“孩子要尽早睡觉”依旧是我们家的大原则。

当年糕反驳说:“其他小朋友十点多、十一点多才睡呢”,糕爸就会搬出他的直男话术:“做正确的事,而不是看别人怎么做。我也没有像别的家长一样,给你报很多补习班。”

话说到这,年糕通常就会乖乖入睡了。

前青春期的亲子沟通就是这样,我们既要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需要,也要让孩子学会理解、尊重我们的需求。

亲子关系不是孩子“顺从”或“反抗”的二元选择,而是在动态博弈中,学习怎么争取家长的支持。

要知道,绝大多数的亲子矛盾,都是「裁判权」的争夺。尽早让孩子学会以争取权利的方式进入亲子关系,对孩子心智的成熟是很大的帮助。

当然,让人受挫的,远不止“娃不服管”这一件事。

同事聊起自家孩子进入前青春期叛逆,最显著的一个特点是:娃不爱听你说话了。

亲子关系从“无话不说”,到“无话可说”,这其中断崖般的落差感,只有当妈的才懂。

我们常听说,家长最好别和孩子聊作业、聊学习,而要更多地聊球赛、聊天气,讲废话。

道理都懂,但真做了家长才知道这有多难。

海贤老师也说:“能和孩子聊废话当然很好,但很多时候,这只是我们妈妈的一厢情愿。

事实上,前青春期的孩子,对妈妈已经没那么感兴趣了。ta们更爱和同学朋友聊球赛、聊爱好,也更能从同龄人处获得认同感和快感。

而且,孩子是很敏锐的。他能感受到,你是真的对这个话题感兴趣,还是只是为了接近他才假装感兴趣。

不如顺其自然,适当退让,给孩子更多的尊重,让他有时间、有空间和同伴、和自己聊天、相处。

当我们给足孩子情感支持,孩子有足够的空间发展自己,才会回过头看见你。

这场对谈的最后,海贤老师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孩子得先生长出「自我」,才能学会照顾和体谅别人。

在他们的世界里,当下最重要、最关注的事情,是为「自我」争取空间。他当然也会关注爸妈高不高兴,可他不想承认。

因为一旦承认了这份“在意”,就是示弱。一旦示弱,他就无法为「自我」争取空间了。

所以,孩子的倔强、别扭、坏脾气,都只是他的「自我」在努力生长的信号。

我们做妈妈的,别沮丧,也别生气,等等孩子,他们需要时间。

就像纪伯伦的那首诗: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姐妹们,养娃不易,一起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