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案释法|北京市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公益诉讼典型案例专辑(五)
发布时间:2025-05-13 20:58:00 浏览量:2
2024年12月,北京市妇联、北京市检察院联合发布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公益诉讼典型案例,聚焦妇女劳动和社会保障权益、人身和人格权益等方面权益保障问题,检察机关法律监督与妇联组织维权服务协同发力、刚柔并济,展现出1+1>2的效果,有效促进法律法规的实施,保障了妇女合法权益,推动了妇女领域社会治理的良性发展。
案例五
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检察院
督促整治月子中心
不规范运营行政公益诉讼案
基本案情
近年来,随着母婴护理需求的日益增长,月子中心等母婴护理机构作为新兴业态迅速发展。北京市朝阳区部分月子中心经营管理不规范,存在食品安全隐患以及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卫生许可证的情况下违规诊疗等问题,严重侵害产期妇女的健康权益,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
调查和督促履职
2024年1月,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检察院(以下简称朝阳区检察院)通过筛查“12345”涉月子中心投诉举报线索,发现消费者反映部分月子中心提供的月子餐含有异物、食物变质,食用月子餐后身体出现不适等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朝阳区检察院通过互联网公开渠道获取月子中心数据,形成包含名称、注册地、经营地等信息的月子中心名录,并进一步筛查出提供月子餐、开展医疗服务的月子中心名录。聚焦月子中心的食品安全和诊疗安全隐患,朝阳区检察院建用“月子中心违规问题侵犯妇女权益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经数据比对,朝阳区检察院发现10余家月子中心不具备食品经营许可证提供月子餐,6家月子中心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卫生许可证进行违规诊疗。对此经过实地核查,朝阳区检察院以行政公益诉讼立案,并通过磋商、检察建议的方式,分别督促相关行政机关依法履行监管职责,对月子中心食品经营违法问题进行查处,加大对辖区月子中心的食品安全监管力度;加强对非医疗机构型月子中心的监管,将从事诊疗行为的月子中心纳入医疗机构管理范围,引导月子中心遵守公共场所卫生管理规定,确保依法依规经营。
相关行政机关收到检察建议后高度重视,督促涉案企业进行整改,改为由有资质企业提供月子餐,对全区30余家月子中心开展专项执法检查。根据检查情况,行政机关对月子中心进行分类处理,同时推动出台全区月子中心行业规范。
为进一步促进月子中心规范经营,保障妇女合法权益,朝阳区检察院联合区妇联、相关行政机关与辖区月子中心行业代表召开座谈会,指导规范月子中心依法经营,提高月子中心从业人员法律意识。此外,朝阳区检察院与朝阳区妇联签订《关于协同推进妇女权益保护的工作机制》,在线索移送、司法救助、工作会商、普法宣传等多方面达成合作意见,协同推进妇女权益保障工作。
典型意义
检察机关针对月子中心等母婴护理机构在食品经营、产后康复护理等方面不规范运营情况,建用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锁定违法主体,通过磋商、检察建议督促行政机关加大对月子中心食品经营和产后护理、诊疗等行为的监管力度,推动出台月子中心行业自律标准,探索开展月子中心规范化建设,推动形成检察监督、行政执法、妇联组织、行业协会等多方联合保障妇女权益的合力,切实保障产期妇女身体健康权。
本期来源:市妇联权益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