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没人告诉家长!如何把你想要孩子做的事,变成孩子主动要做的事!

发布时间:2025-05-11 02:28:05  浏览量:3

有家长抱怨说:孩子很不听话,比如孩子在外面玩,该回家了,说好十分钟后回家,但是孩子仍然执拗的不回去。

还有每天上床睡觉的问题。

比如说好9点钟上床睡觉,孩子就老是哭闹,不去睡。哄孩子上床睡觉成了家长特别苦恼的一件事情,花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也不见成效。

这样类似的问题很多,要怎么解决呢?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在这样的状况下,家长通常会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和语言呢?

比如孩子在外面玩的正起劲,你对他说,宝宝,我们要回去喽!或者回去你有作业要做。

哄孩子睡觉的时候,你会说早点睡,要不明天早上起不来了,上学会迟到,上课会没精神。

大家有没有发现,上述两种家长的说法出现了什么问题?

他们的问题在于,

家长都本能的站在自己的立场,要求孩子满足家长的愿望和渴望。

孩子,你早点回家,然后该干嘛干嘛!

按照我的节奏来,你早早的做完作业,洗漱,然后上床睡觉,然后我就有时间干我自己的事情,要么玩会手机,要么就完成我的工作。

这就是家长的心态。

一切为了自己的方便,为了让不让孩子给自己的生活造成太大的麻烦。

所以总是希望,孩子能听自己的,很顺利的完成我想要他完成的一切。

但是我们要知道,孩子是一个完整的,独立的个体!

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树叶一样,孩子和你也是完完全全不同的两个人,

他怎么能够完完全全的按你的指令行事呢?

就像你能不能完完全全的按照领导的指令行事呢?

那我们要怎么办呢?

在讲方法之前,我们先来讲一个故事,能帮助我们了解,我们的方法使用路径。

踢铁桶的故事:

一位老人对噪音特别敏感,但是有一群孩子在他的房前踢铁桶,“咣咣咣”的声音令他烦躁不安。

老人想制止孩子们踢铁桶,但他知道直接去给孩子们说,不要再踢铁桶了,是没有效果的。

于是他想了一个方法。

他对孩子们说:“你们踢的声音很好听,如果你们使劲踢,我每天给你们一块钱!”

孩子们听说踢铁桶还有钱赚,都卖劲地踢了起来。

第二天,老人说:“今天不能给一块了,只能给五角。”

孩子们听说价格减半,踢铁桶的劲头也马上松懈了。

到第三天,老人又说:“今天没有钱给你们了。”

孩子们一听今天没有钱了,纷纷说:“一分钱不给,谁会为你卖力?”说完一哄而散。

你可能问这个故事和我们今天的话题有什么关系呢?

老人在整个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对孩子们的心理做了两件有影响力的事,而他们还丝毫没有察觉。

第一件、他成功转移了孩子们踢铁桶的动机。

本来这些孩子们踢铁桶是为了开心,为了自我愉悦。

这是一种内在的推动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内驱力,内驱力是一种非常强大的能力,也是孩子的自主动机。

但老人说,每天给孩子们一美元,请他们踢铁桶的时候,

孩子们的内心,为了愉悦的原本内驱力,就变成了为了得到物质的推动力。

也就是说,物质和外在的推动力,替代了孩子的自主动机。

第二件、当老人成功地把孩子们内在动机(踢铁桶好开心),替换成外在的物质驱动力(金钱)的时候,他开始进一步推进,

那就是:把物质驱动力的强度慢慢削弱!

把踢球能赚的钱,从一美元变成五角,再从五角变成没有钱。

当踢铁桶的报酬变成零的时候,孩子们踢铁桶的外在推动力就消失了。

这时,没有外在推动力了,而自主动力也早被替换掉了,那这个行为不就自己终止了吗?!

这个故事和我们要讲的主题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关系在于:

踢铁桶的故事,是把内在的推动力,转变成外在的驱动力。

而外在的驱动力是有赖于客观因素,是可以变化的。

在应对文首我们提到的两个故事的时候,

我们可以把这个故事的原理反其道而行之:

想要孩子去做某件事情,我们就要把他们的外在驱动力,变成孩子愿意去做的自主动机。

当你说天黑了,快回家了,这是家长的愿望。

从孩子的角度来讲,这是来自家长的力量,也就是外驱力,而孩子们内心是不愿意回家的。

所以一个外在的驱动力,怎么可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接下来就有两个办法了:

第一,就是把外在力量的强度增大,就像踢铁桶故事中的老人,把孩子的踢铁桶报酬降低相反,我们反其道而行之。

也就是说你可以强迫孩子回家,不管他怎么哭闹,推搡,你就抱着他回家去。

这么做看起来也是有效果,特别是孩子小的时候。

如果孩子大了,你还有能力用同样的方法,来处理所有他生活中遇见的问题吗?

而且更可怕的是,如果孩子也像你一样学会了这样暴力的处事方式,而且还把这种方式用在了你身上,你会不会后悔当初啊?!

所以第二种更好的方法就来了!

我们把家长想要孩子回家的外在驱动力,变成孩子我愿意回家的自主动力。

有些家长说,方法是好方法,但是我家孩子的自主到底是什么呢?老师,你教教我。

我说,老师没法给你答案。

因为,这个问题的解题之道在家长。

局外人,就算是一个非常厉害的教育家,他也没法做到。

为什么呢?

找到孩子的自主动机是什么?是需要抚养人对他的认真专注观察中得来的。

家长要问自己:

这就需要家长耐心细致的观察,并愿意花时间挖空心思,找出孩子的自主动机,了解孩子的需要。

比如孩子更喜欢看某个动画片,

比如孩子喜欢听你讲故事,

比如孩子很喜欢你陪伴他玩某个游戏

找到孩子的自主动机过后,你许下诺言,然后说到做到,坚决执行,就行了!

家长可以这么说:

这是培养他选择和思考的能力。

你接着说,

回家后妈妈可以陪你,看你最喜欢的动画片,你想看一集还是两集呀?那十分钟到了,妈妈提醒你好不好?如果你不回家的话,十分钟后不回家的话,就看不成动画片喽,因为这个看动画片的时间,已经被你在楼下玩的时间挤占了哟,你看看要怎么办哈?

那么,孩子会怎么想呢?

为什么很多孩子觉得学习没有什么兴趣,成绩也不太好,就是因为学习对他们而言,是一种外在的动机。

爸爸妈妈要我去学习,要我去升学,我也不能不去,那就去呗!

在学校老师也管着我,要学习不学就有惩罚,那我就学呗!

别的孩子都走这条路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那我也这样做呗!

在整个过程中,我们看到,孩子的成长全是外部环境和外在动机在推动,我们说外部动力是可以削减,甚至消失的。

那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在哪里呢?

首先在于一个远大的理想,比如我长大了要当儿童心理学家,我要当企业家……

这样的远大的梦想,就是一个很好的驱动力。

那有没有小一点的驱动力呢?

小的驱动力就来自于每个人的成就感。

就像那句话说:成功是成功之母。

当孩子做每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都可以从中找到孩子的进步之处和优点,进行夸奖。

注意,我们夸赞的是:

在过程中,孩子所展现出来的品质,而尽量弱化结果。

原因有二:

而我们在孩子成长中最需要培养他的,却是品质!

而这个品质,无论在孩子做事成功和失败,都能找得到。

家长会问,从孩子做的好的事情中夸赞他,我可以做得到。

但是做他失败的事情中,找的品质,或者是本来就做的不对的事情中去寻找他的品质,这就有挑战了。

比如一个中学生,晚上躲在被窝里玩手机,这是一件做的不对的事情,我看到都怒火中烧,哪有值得夸的地方啊?!

有的!

我们这么对孩子说:

孩子,你晚上藏起来玩手机,而没有当着爸爸妈妈的面,明目张胆的去玩,因为你知道这件事不对,这说明你有很好的是非观。你悄悄躲起来玩,是不想让父母发现,也不想让爸爸妈妈生气,也不想和我们发生冲突。这说明爸爸妈妈在你心里也是很重要的,爸爸妈妈感受到了你的爱……

你看,这不就是优点吗?

虽然犯了一个错,本来孩子是非常的害怕的,害怕你会责难他。

而你却接纳他,肯定了他在这件事上做得好的地方,孩子的内心会感觉到温暖。

然后我们与孩子一起,约定一些手机使用规则,孩子是不是就更容易遵守呢?

总结

对家长而言,教子一事,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把你想要孩子做的事,变成孩子主动要做的事。

把外部动机,转换成孩子的自主动力,这当然需要家长的教子智慧,让我们不在把为人父母当成一件水到渠成的事,而是需要学习的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