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男子钓获半斤重溪石斑,小孩手臂一般粗!网友:鱼籽千万别吃
发布时间:2025-05-12 09:41:31 浏览量:4
信息来源于@打山核桃高手,长沙晚报,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中国淡水鱼类志》。
浙江男子钓获半斤重溪石斑
2025年5月4日,IP地址为浙江的博主@打山核桃高手发布了一则视频,展示的是自己在溪流钓到的溪石斑。溪石斑不稀奇,钓鱼佬展示渔获也不稀奇,但是这个视频却吸引了接近1300多条点赞,原因是这条溪石斑实在是太大只,有网友甚至说这可以挑战全网最大溪石斑了!
视频的配文是:“朝天钩用到溪流钓也就我了,大石斑鱼用朝天钩很好用!”所谓的朝天钩就是一种鱼钩,造型看起来很有特点,有呈腰鼓状,米粒状,斜梯形状的,就是下图这种。
回到视频,镜头一开始就对准了放在脸盆中的一条鱼。只见这条鱼体形修长而侧扁,体表覆盖着细密的银灰色鳞片,腹部较白。其最醒目的特征是体侧均匀分布的6道深褐色垂直斑纹。它的头部小而尖,口下位,唇部厚实。背鳍高耸,尾鳍呈浅叉形。
显然这是一条溪石斑,是鲤形目鲤科光唇鱼属的鱼类。
旁边还有两条小鱼作为参考。下一秒,一只胖乎乎的小手就伸进了脸盆中果断地握住了溪石斑,此时我们才能直观的感受到这条溪石斑的体型之大,真的跟伸进脸盆的手的手臂一般粗了!
紧接着博主拍摄了抓着鱼的人,原来是个可爱的小姑娘,看起来顶多幼儿园小小班。难怪显得这鱼这么大,不过就算是以小姑娘作为参考,这只溪石斑也算是非常的大。寻常的溪石斑也就2~3两重,但这只显然不止。
网友们纷纷惊叹于这只溪石斑的体型,并且很积极地对这条溪石斑的体重进行猜测,从5两到1斤多的重量都报出来了。
结果博主后面自己回复网友的时候相当实在,他表示自己压根没给这条鱼称重,但是他觉得4两是肯定有的。我则跟询问他的浙江IP的网友看法相似,我觉得这条鱼少说真的得有5两了,也就是半斤。但博主自己没有测量,我们光看视频估重量肯定是有偏差的。
还有网友出价想要购买,报出了单条300元的价格。可惜博主早就吃掉了。
这条视频的流浪不错,博主后面又发了2条相关的内容,最新的一条发布于5月6日,基本上就是5月4日的素材重新剪辑了就发出来的。那条视频也有400多的点赞,看来用小女孩的手来作为对比,确实显得这条溪石斑异常之大。
实际上我们常说的“溪石斑”并不是单个鱼类物种,而是光唇鱼属的各种鱼类。而该属的鱼类并非都是体型娇小,也有些比较大的,因此偶尔钓到大个体可能是品种的差异。
光唇鱼属物种
光唇鱼属中目前已知确认的有22个物种,另外还有8个物种存疑,没被确定。已知的物种分别是:厚唇光唇鱼、窄条光唇鱼、元江虹彩光唇鱼、多耙光唇鱼、光唇鱼、带半刺光唇鱼、温州光唇鱼、北江光唇鱼、吉首光唇鱼、云南光唇鱼、大鳞光唇鱼、河口光唇鱼、虹彩光唇鱼、长鳍光唇鱼、台湾光唇鱼、棘光唇鱼、半刺光唇鱼、细身光唇鱼、薄颌光唇鱼、宽口光唇鱼、侧条光唇鱼、软鳍光唇鱼。
这些不同品种的光唇鱼属物种的外形差异并不大,普通人真的非常难以辨认,因此基本都统一叫“溪石斑”了。尤其是很多不同的光唇鱼直接存在杂交,因此它们的基因交流很频繁,想要分类极其复杂,光从外形还真不好说。有些品种之间的关系很近,但有些品种却离得很远,真的是乱得不行,不过我们普通人压根没必要辨认,反正吃起来应该都是大差不差的。
比较常见的光唇鱼都是小家伙,像是光唇鱼(Acrossocheilus fasciatus)、云南光唇鱼(Acrossocheilus yunnanensis)、温州光唇鱼(Acrossocheilus wenchowensis)、多耙光唇鱼(Acrossocheilus clivosius)等物种,它们能有3两中,那在自己的族群就是妥妥的巨物了!这些鱼几乎涵盖了浙江、江苏、安徽、福建、江西等地,大部分人钓到的都是这几个物种。
不过也有一些体型较大的物种,比如大鳞光唇鱼(Acrossocheilus macropterus)、河口光唇鱼(Acrossocheilus krempfi)和长鳍光唇鱼(Acrossocheilus longipinnis)。这几个品种体重要超过5两是很简单的,尤其是长鳍光唇鱼,这种鱼的成年个体甚至能超过1斤重,完全是光唇鱼家族中的巨无霸了。
不过长鳍光唇鱼的分布很狭窄,它们只分布于红水河干支流,在贵州省属于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不过2023年5月14日,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已经实现了长鳍光唇鱼的人工繁育,这种少见的光唇鱼以后也许能流入我们的餐桌。
鱼卵确实不能吃!
开头说的视频的评论区,有个别网友提醒大家千万别吃鱼卵,这些网友提醒得非常好。说明媒体的宣传还是有用的。
每年的6月开始,各地的医疗机构或者卫生机构都会开始报道溪石斑,倒不是为了宣传这种鱼有多好吃,而是因为溪石斑的鱼卵是有毒的!每年都会有人因为食用了溪石斑的鱼卵而中毒住院的案例,因此真的很需要慎重对待。
溪石斑的鱼卵中含有一种目前理化性质不明的球朊型蛋白质,这种毒素高度耐热,就算用100摄氏度加热30分钟也不能完全消除其毒性,所以最好就直接别吃。
吃这种鱼卵只需要5g就可能引发中毒,如果吃了100~200g,成年人就会出现各种症状。中毒的症状首先是会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然后皮肤瘙痒,这就算是轻微的了,可能会持续1~2周。严重些就要影响神经系统了,可能会出现四肢麻木刺痛、肌肉疼痛、关节酸痛等感觉异常,同时伴随着持续很久的头晕,甚至是视力障碍!
虽然还没有报道出来的案例,但研究者发现,理论上溪石斑的鱼卵还会导致心律失常、血压异常等症状,甚至是休克。
所以吃溪石斑的时候一定要将其内脏都清理干净。
就算其他鱼类的无毒鱼卵,吃的时候也要小心。因为鱼卵中营养很丰富,这意味着其中的组氨酸含量很高,保鲜难度由此直线上升。如果没保鲜好,就可能让让组氨酸转化为有毒的组胺。
吃鱼卵要吃新鲜的好。不过不是说吃了不新鲜的就一定会中毒,但是是有概率的。至于溪石斑的鱼卵,那就真的别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