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为什么你从来不敢大大方方夸自己?东亚小孩最稀缺的,是这2个字

发布时间:2025-05-08 11:40:22  浏览量:2

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从小到大,你夸过自己吗?

我发现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大多数人都不敢大大方方地夸自己、展示自己。

比如:

上课时老师提问,明明自己知道答案,却不敢举手回答,哪怕心里想了无数遍;

找工作时,明明有很多优点,却不敢自我推销,甚至不好意思突出自己的业绩;

在社交场合,当别人夸自己时,不敢坦然承认,总是习惯性否定自己或转移话题……

总之就是,稍微为自己感到骄傲,就会下意识打压自己“这没什么了不起的”。

哪怕真心感觉自己做得不错,但一到需要“承认自己好”的时候,就会变得尴尬、羞耻、不安……

但其实,“承认自己很好”是一种宝贵的能力,也是我们一生都要学习的重要课题。

那么,为什么我们不擅长夸自己?

为什么连正视自己的成就,都觉得羞耻呢?

我们要如何学会大大方方地夸自己?

今天,壹心理想跟你聊聊“自夸羞耻”这件事。

为什么我们会羞于自夸?

害怕主动夸自己的人,往往有以下3种原因:

1.认为自夸是自大的一种表现,害怕被评价

有些人不敢主动展示自己的优点,是因为在内心觉得“自夸=自大=讨人嫌”。

比如在学习/工作小组讨论时,明明有很多创新性想法,却不敢主动讲出来,怕别人觉得自己“爱出风头”。

这本质是一种“评价焦虑”(evaluation apprehension),它让“自夸”变成了一件心理负担很大的事,所以干脆隐藏自己的成就,避免被评价。

2.认为自己的优点或取得的成绩,不值得夸奖

有些人总是倾向于贬低自己的努力和成就,总觉得“这没什么了不起的”。认为只有自己变得更好、拥有更多才配得上夸奖。

比如,获得了“优秀员工奖”后想发个朋友圈庆祝,却觉得只有晋升为大领导才算厉害,于是又悄悄删掉了编辑好的文案。

这种“成就贬低倾向”是有神经科学依据的。相关研究发现,习惯性贬低自己的人,大脑奖励回路对成就信号的反应强度更弱。

简单来说,即使TA们取得了好成绩,大脑也很难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还有少部分自我贬低的人,害怕的是自夸带来的另一种后果:一旦承认自己做得好,下次就必须做得更好。

TA们认为自己无法承受这种期待和压力,所以反而会触发防御机制,拒绝夸赞自己。

3.不敢自夸,可能是一种文化现象。

在以集体主义为主导的东亚文化背景下长大,我们会不自觉地内化“谦虚是种美德”的信念,从而把自夸当作一种“不合群”的行为。

另外,多项东亚职场研究表明:自夸行为可能降低同事间的信任感,引发“情感疏离”。

于是相比自夸,有些人认为自我贬低才是更安全的社交策略。

与此同时,在大文化背景的影响下,部分东亚父母也更倾向于对孩子使用“批评教育”和“打压式教育”,而非“表扬教育”和“鼓励教育”。

因此,大部分东亚小孩,可能都缺乏被父母表扬的积极体验。比如,在取得好的成绩时,不仅得不到夸奖,还会被提醒“不要太骄傲,做人要谦虚”。

这样的“抑制性反馈”会让孩子陷入完美主义情结,产生一种“不配得感”,永远觉得自己不够好;还有可能强化“展示优点”和“遭受羞辱”之间的联系,长大后自然会羞于自夸。

习惯性抑制自夸

会带来什么后果?

你可能会产生疑问:“难道谦虚不对吗?”

谦虚本身并没有错。适度的谦虚,可以帮助我们在群体中更受欢迎,减少冲突,也让人际关系更加融洽。

但我们今天强调的是:如果过于克制表达自己的优点,实际上会对我们的心理健康和个人发展带来很多负面影响。

1.形成消极的自我概念

心理学家Kristin Neff在“自我同情”研究中指出:适度认可自己的努力,是构建内在安全感的重要来源。

如果一个人习惯性地否定自己的优点和成就,自我价值感得不到滋养,那么即使取得再大的成功,也会归因于运气或偶然,而不是自己的能力。

这反而会陷入“越优秀,越焦虑”的误区,总是担心自己做得还不够好。

2.削弱内在动机

自夸的本质是一种积极反馈,它能让我们持续投入和坚持做某件事情,从而取得成就。

与之相反,持续忽视、贬低自己,则会不断削弱我们的内在动机,引发“为什么我要努力”的疑问。因而变得情绪低落,甚至陷入倦怠,产生无意义感,也更容易因缺乏毅力而放弃。

比如,同样是准备考研,一个人习惯每天学习完后,会给自己小小的认可:

“今天又学完了一章,我真棒!”

另一个人可能总是认为自己做得不够好,每天批评自己:

“我进度太落后了,肯定考不上了。”

这样在遇到困难时,前者就比后者更容易坚持下去。

3.扭曲人际关系

过度抑制自夸,会让我们在关系中失去表达自我的机会。

一方面,它容易导致“能力隐藏效应”

如果你在集体中总是低估自己的贡献,那么别人也会跟着忽视你的价值,降低对你的期待,从而失去本该属于自己的机会和资源;

另一方面,习惯性不表达自我,会削弱我们在关系中的“主体性”,内心缺乏力量,容易变得自卑、高敏感:总是期待有人注意到自己、肯定自己,一旦得不到及时反馈,就怀疑自己是不是不够好,而陷入焦虑和失落。

总之,不敢大方地认可自己,最终会让我们个人失去力量感,也会在关系中失去存在感。

如何摆脱自夸羞耻

学会大大方方夸自己?

敢于自夸,并不代表要走向另一个极端:对自己的优点和成就夸夸其谈。

普林斯顿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过度强调自身能力、秀优越感的人,会被认为“聪明但不可爱”,从而减少与之合作的意愿。

因此,我们需要学会的是“健康的自我肯定”——在不贬低他人,不盲目吹嘘的前提下,坦然认可自己的努力和价值。

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

我们可以参考最近很火的田径运动员吴艳妮的做法。

其实从出道开始,吴艳妮的成绩就一直在进步。今年 3 月,她更是打破了女子 60 米栏的全国纪录,以 1258 的积分登顶亚洲第一。

但她之前因为在赛场上展现特别的妆造、摆各种 pose等行为遭遇了大量质疑,被很多人指责花里胡哨、狂妄自大、过于高调……

可无论面对什么样的恶评,吴艳妮始终自信地面对镜头,对自己的成绩和能力展现出绝对的认可。

她用实力打破了偏见,证明了自己,并在采访中大方回应别人的质疑和恶意:

“每个人的想法都是不一样的,只要每一场成绩都有自己的突破,我就觉得这么做是对的。就像我现在一样,我吴艳妮就是有实力的,现在国家记录是我吴艳妮的。”

从她身上,我们或许可以学到一些“自我肯定”的秘诀:

首先,摆脱外界评价,勇敢做真实的自己。

心理学家Tafarodi和Swann指出:健康的自我肯定,来源于对自己的真实了解和接纳。

吴艳妮就是如此,在巴黎奥运会的赛前采访上,她坦然说自己从春夏开始状态就很不错。但这种自我肯定,是基于她坦然承认自己的弱项,以及为此付出的训练和准备之上的。

与此同时,学会屏蔽外界的评价也很重要。就像吴艳妮直面恶评时所表达的:“我不会受到外界的影响,做好自己就好了。”

为了修炼这种能力,我们可以做的是:

1.列出自我肯定的事实清单

自我肯定,不需要等到取得巨大的成果才开始。哪怕你取得很小的进步或努力,也值得被记录和认可。

比如:

今天按时完成了英文阅读的计划;

久违地给自己做了一顿健康的晚饭;

在一次和朋友的对话中,努力表达了隐藏已久的真实想法……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正是自我成长的具体证据,可以让我们更了解自己,也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的优点。

2.转换评价源和评价标准

减少自证:不让他人或是社会标准随意定义自己,而是回归内心,自主决定“我是谁”,并确认“我值得”。

练习“成长型思维”:在评价自己时,多用“我是否有进步”,而不是“我是否被表扬”的标准。

学会过滤外界反馈:面对那些随意的、情绪化的批评,学会温柔而坚定地告诉自己:“TA不是我人生的裁判,我自己才是。”

其次,激活自己内在的奖励系统。

虽然我们已经习惯了贬低自己的成就,但依然可以尝试通过及时、微小的积极反馈,重新激活大脑的奖赏回路,进而一点点积累成就感和自我效能感。

吴艳妮也在用类似的方法,即使成绩没有达到预期,她也会在社交平台写下自己的小进步。

(图源:吴艳妮微博截图)

学会庆祝自己的每一个微小胜利

完成一个小目标后,记录下对自己的肯定,比如“我以前都不敢上台讲话,今天是我第一次挑战成功,我真勇敢。”

每天睡前给自己发一条简单的鼓励微信,比如“我相信自己付出的时间和努力,肯定能完成这件事。”

每到周五,给自己一个完全独处的夜晚,庆祝自己又做完了一周的工作……

久而久之,我们的大脑会重新建立起“努力-奖赏-动力”的良性循环,不仅能够正视自己的能力和成就,还能避免“唯结果论”带来的焦虑,去体验和关注过程中的收获,更好地打破对外界评价对自我的影响。

最后,创造“允许自夸”的小环境。

如果一个人始终生活在充满打压或否定的环境中,那么很难真正练习健康的自我肯定。

所以,给自己找一个“允许自夸”的小环境同样重要。

对吴艳妮来说,这个环境是妈妈给她创造的。即使觉得女儿练田径苦、不理解她的纹身,但妈妈依然无条件地、坚定地支持她的所有想法和行动。

(图源:吴艳妮小红书截图)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归属感和积极的社交反馈,是强化自我认同的重要途径。

因此,我们也可以试着为自己组建一个支持网络,范围可以是家人、朋友,还可以是网络上的群组。

就像网上曾经流行的“夸夸群”那样,哪怕只是今天早起床5分钟、坚持没喝饮料的小事,都可以积极分享、互相鼓励,不嘲笑、不泼冷水。

接着,在你感受到安全的时候,迈出主动夸赞自己的第一步。

一开始,你可以先尝试一些比较轻松的表达,:

比如看见自己小小的闪光点:“我笑起来真好看呀”“我的眼睛好大啊”“我的性格真的超好的”

或者试着肯定自己点滴的付出和成果:“我感觉自己这次公开发言表现挺不错”“我好像有点进步了”“我做到了以前从来不敢想的事”;

当你越来越习惯给自己正面反馈后,再过渡到更加自信和肯定的表达:

“我觉得自己完全可以胜任公开演讲”“我相信自己有这个实力”“我相信我可以做到自己想做的事情”……

在支持性环境中不断练习,能够积攒自信的底气,让自我概念变得更加稳固,就能在更大的环境中保持自我确认和自我肯定。

写在最后

美剧《生活大爆炸》中,一位科学家离世,主角们在收拾他遗物的过程中发现,这位科学家终身未婚,穷极一生都在研究自己的专业,却没能在他的领域中取得任何成就。

他的桌旁放着一瓶20年前的红酒,瓶上贴着一张母亲留的纸条:“当你取得重大成果时,就把它开了吧。”

可他直至离世也没能打开它。

如果按照单一的社会评价体系来衡量,那么总有人无法功成名就,甚至一无所成。

但这并不意味着,这样的人生没有价值。

因为即使再平凡,我们的人生价值也该由自己定义。

就像这位科学家的成就,未必是“在科学上取得重大突破”,也可以是“为自己的热爱坚持了一生”。

摆脱自夸羞耻,学会自我肯定,其实是在学会:

即使没有掌声,也为自己的努力喝彩;

即使没有奖杯,也为自己的坚持骄傲。

在每一个平凡的小确幸中,都真诚地对自己说一声:“我已经做得很好了。”

然后,理直气壮地活着吧。

世界和我爱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