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社怎样打好“团队协作赛”
发布时间:2025-05-08 08:40:11 浏览量:1
在“双减”政策深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的背景下,协同育人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湖南省宁乡市立足实际,创新提出“人人学心理、人人爱运动、人人当志愿、人人能监督”工作理念,通过学校主导、家长赋能和社会协同,探索出一条具有县域特色的协同育人路径。
学校主导:构建“教学—心育—实践”融合育人体系。宁乡市以“人人学心理”为突破口,推动教学、心育、实践深度融合,实现从“单一教学”向“全人培养”转变。
实施“十百千万全”心育工程,提升教师综合育人能力。针对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弱的问题,宁乡市启动覆盖全员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升计划,通过“十百千万全”工程,即每校按生均十元标准设立心理健康专项经费,三年内培养百名市级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千名专兼职心理教师及班主任,全年提供超万人次心理咨询服务,实现全体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全覆盖。
开发地域特色实践课程,激活社会资源育人价值。宁乡市以综合实践活动和劳动教育为抓手,开发三类实践课程:城区学校依托科技馆、博物馆等开发“科技探究”“文化传承”课程;城郊学校结合园区和农业打造“企业观摩”“劳动种植”“生态环保”课程;乡村学校利用红色遗址开发“革命传统教育”课程。同时,通过“综合实践教学竞赛”机制推动社会资源与校本课程深度融合,如玉潭街道实验小学与市中医院合作开发“中医药文化探秘”课程,通过“医院研学+校园种植”模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习得健康知识。
家长赋能:“云课堂+共读”推动家庭教育科学转型。宁乡市以“人人爱运动”“人人学心理”为导向,构建“数字化赋能+亲子共成长”家庭教育新生态,破解城乡教育资源不均难题。
“三级联动+双线传播”打造“父母云课堂”。针对家长面临的缺理论、缺师资、缺时间等现实困境,宁乡市构建“社区学院—社区学校—家长学校”三级管理体系,依托“宁乡社区教育”平台推出“父母云课堂”。“父母云课堂”课程设计遵循“学段+主题”双维架构,小学段聚焦“习惯养成与亲子沟通”,初中段侧重“青春期心理疏导与学业规划”,高中段关注“生涯指导与家庭关系调适”。推进过程采用“菜单式选课+认领式服务”模式,家长通过平台勾选需求主题,系统自动匹配课程资源,同步提供“线上直播+线下回放”双线学习渠道。同时,特别设置“运动育儿”专题板块,邀请体育教师设计“亲子跳绳挑战赛”“家庭运动打卡”等活动,在运动中拉近亲子关系。
“政社企校”四方联动,激活亲子共读新生态。宁乡市实施“书香假期”亲子共读计划,形成“政府搭台、企业献力、学校主导、家庭参与”的协同机制。每年寒暑假在新华书店推出12场公益阅读活动并同步进行线上直播,每场活动设置“亲子共读任务卡”,要求家长与孩子共同完成阅读笔记、角色扮演等任务。同时,通过阅读工作室公众号开设“共读直播间”,邀请作家、教师每周开展线上导读,累计吸引1.2万个家庭参与。
社会协同:“清单+共享”破解资源壁垒。宁乡市以“人人当志愿”“人人能监督”为行动指引,通过数字化手段与制度创新打通社会资源供给“最后一公里”,构建全民参与的协同育人共同体。
构建社会育人资源“电子目录清单”。针对社会资源分布零散、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宁乡市组织教育、文旅、卫健等部门联合编制《宁乡市社会育人资源电子目录》,将全市86个场馆分为基地研学、心理辅导、红色教育等7大类,详细标注地址、开放时间、容纳人数及特色项目。如刘少奇故里管理局推出“红色研学一日营”,市未成年人心理辅导中心提供“周末亲子心理团辅”等。《宁乡市社会育人资源电子目录》通过社区公众号、学校官网定期发布,学校可根据教学需求“点单式”预约,家长可依据孩子兴趣自主选择。同时建立资源使用监督机制,家长与学生可扫码对场馆设施、服务质量进行评分,每周进行反馈,推动市博物馆等场馆新增“青少年专属导览服务”“无障碍设施改造”等优化措施20余项。
建立资源开放共享与志愿管理机制。由未成年人保护办公室牵头,推动《宁乡市社会育人资源电子目录》资源向未成年人免费或优惠开放。如市图书馆每周六开设“学生阅读专区”,市体育馆推出“青少年运动优惠券”,企业厂房定期开放“职业体验日”。结合“人人当志愿”的理念,宁乡市组建由教师、家长、退休干部等组成的300人“协同育人志愿者联盟”,承担资源导览、活动组织、秩序维护等工作,通过实行“积分制管理”,服务时长可兑换子女研学活动名额、家庭教育课程等权益,激发参与积极性。
(作者单位分别系湖南省宁乡市教育局、市教师进修学校,本文系首届湖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协同育人研究与实践”研究成果,项目编号:Y20230083)
《中国教师报》2025年05月07日第4版
作者:叶 辉 谢彩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