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活得那么苦
发布时间:2024-12-23 01:00:49 浏览量:1
人为什么活得那么苦
人到中年,父母日渐衰老,孩子嗷嗷待哺,自己的体力和精力大不如从前,失业的压力像悬在头顶的利剑,物价年年涨,房贷月月催,生活真踏马苦。
佛说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直接作用在肉体上的,虽然医学和科技的进步可以减少痛苦,但其中的基本规律并没有被打破。而且这个规律也适用于动物,神经系统的主导下,肉体感受到的疼痛肯定是最直接的。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三种为精神之苦,这是是人类独有的,动物纵然有,也比人类浅薄得多。
和喜爱的人分别谓之爱别离,和厌恶的人相聚谓之怨憎会,想要的东西得不到谓之求不得。照这个标准算,996的工作模式,完美结合了全部。无法陪伴家人,无法维系朋友,属于爱别离;被领导责难,被客户轻视,属于怨憎会;休息和放松想成空想,兴趣爱好都没有时间满足,这属于求不得。周六去加班,我一个同事说家里两个孩子都发着烧,老公又在外地出差。她的声音微微发颤,让我所有想说的话都堵在嘴边。生病的孩子,出差的父亲,加班的母亲,等孩子长大,回忆起这段往事,不知是会感恩父母的辛苦付出,还是埋怨父母的“狠心冷漠”。
肉体之苦都是相似的,精神之苦却因人而异,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病逝五丈原的情节非常触动我,他尽了最大的努力,做了所能做到的一切,北伐的理想却最终破灭了,壮志难酬的辛酸、无奈、不甘、悲愤,隔着屏幕都替他感到苦。可想到后来刘禅投降后,竟“乐不思蜀”,果真“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想要快乐,多点阿Q精神未尝不可。
消费降级的潮流下,“不是某某某买不起,而是某某某更有性价比”盛行,衣服由商场专柜转向地摊货,护肤品由神仙水变成大宝,苦吗?想开了也就这么地吧。
因此在精神方面,人是很有韧性的,很多痛苦的事,忍着忍着就不觉得苦了,这就叫习惯,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比如异地恋为什么影响感情,因为相爱时被迫分开太痛苦了,趋利避害的本能便告诉你,爱得越深沉痛苦越强烈,所以为了减轻痛苦,就别爱那么深了。同理,讨厌的的人,相处时间长了就没那么恨了,想想老板是发工资的,客户是来送钱的,不是有这层关系在,人家看都不看你一眼,骂你都嫌浪费口水,所以还是乖乖的挨骂吧,甚至有些人被骂得越狠,对老板越崇拜,不知道是不是斯德哥尔摩效应。精神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需求就降低了,想买个东西买而不到,无疑是痛苦的,“想”的程度越深痛苦越强,可是观念一转,从心里上不去“想”,痛苦忽然就消散了。多简单的事,求而不得是种苦,不求不就好了。
这些年来,我总有一种麻木的感觉,白天上班晚上看孩子,不知道什么时间才算自己的,想洗个衣服洗个澡都得得到孩子的允许,从前有时间会看看闲书,最近看的却只有儿童绘本了。以前听过一个说法,中年男人下班后喜欢在车里待一会儿,抽根烟什么的,因为车里的时间和空间是专属于自己的。职场不分男女,我也越来越留恋车里的片刻安宁了,虽然我不抽烟,但我可以刷刷手机,听听音乐,哪怕发呆也好。
痛苦到麻木,其实是人的一种保护机制,无力改变现状的时候,清醒的沉沦比麻木的接受要承受双倍的痛苦,前者可能会把人逼疯,后者却可以让你活着。前段时间,领导在开会的时候说“任何一种改革,都不会有超过百分之二十的人离职。”我仔细咂摸着这句话,领导既是领导,说的话自然是有依据的,不必怀疑其真实性,只是该怎么去解读呢?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服从?
朋友们都说,我们就是被房贷压垮的一代人,如果不是把三十年绑在了这堆钢筋水泥上,谁愿意受这份鸟气。为什么00后可以整顿职场,80、90后却不可以?是因为我们脑子笨,想不出来这些妙招吗?奴性不是一天养成的,拖家带口的人啊,这个社会每天都在虎视眈眈地盯着你的口袋,刚想存点钱,资本就急了,不把你掏空,资本枉为资本,再说都有存款了,谁来当牛马?
全社会都在内卷的时候,一停下就滑入万丈深渊,别说什么选择躺平了,社会压根没给我们这个选项。以职场为例,正常点上下班被视为工作不积极,拒绝加班成了态度有问题,你不跟着执行这个规则,分分钟被职场抛弃。
“被优化”这个词不知道是谁发明的,我觉得特别有意思,以前说“被裁”或者“被炒鱿鱼”,都是从失业者的角度看的,“被优化”却是从用人单位的角度看,用更“优秀”的人代替不够“优秀”的人,这个思路没毛病,问题是“优秀”的标准是什么,无非是为老板创造更大的利益,再总结一下就是,多干活少拿钱。自从有了“被优化”这个词,我有种草木皆兵的感觉,这意味着,你可能在没有违反纪律、没有工作失误、没有其他事项的情况下,仅仅因为被别人比下去了,就得卷铺盖走人。
我正沉浸在思绪中,女儿跑过来了,“我教你背首古诗词吧。”我说,“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女儿只有四岁,古诗词的意思她肯定不理解,多年前初读这首词的时候我也不理解,如今乍然想起,才发现其中的沉痛和无奈。真是初闻不识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