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懂事,乖巧,成绩拔尖的孩子毫无征兆休学,源于父母忽略孩子感受

更新时间:2024-10-18 08:46  浏览量:11

我很喜欢一句话:改善我们与孩子的关系,就是改善我们与自己的关系。

孩子出问题,一定是父母问题的投射,没有无缘无故的翻车,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

对于懂事乖巧,成绩拔尖的孩子,一定是在父母的教育引导和严格管理,这值得尊敬和学习。

但是事物也总有两面,过犹不及都会翻车。

在父母的咨询里,也会有这样的疑问:我的孩子成绩一直很拔尖,也特别懂礼貌,参加各种比赛拿到各种奖项,人见人夸,人见人爱,可是他却因为一件很小的事突然休学了,我真想不通。

其实,孩子的突然休学背后,是孩子长期太懂事和要强背后的压抑和委屈。

乖小孩最容易在青春期出问题,一直在金字塔顶端闪闪发光的小孩最脆弱。

从小到大,这些牛娃们被父母给予厚望,被周围的掌声与赞誉包围,似乎成功就该是孩子的标签。

在这样的理念中,孩子越来越努力,越来越自律,也越来越用实力证明着自己配得到一切的赞誉,享受着成功的喜悦以及鲜花的祝贺。

而父母也会因此对孩子要求更严格,提更高的要求,以更严格的管理来让孩子继续往前走,向上走。

可是,父母却忽略了即便孩子如此成功和闪闪发光,他们也只是一个孩子,当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比成年人还懂事,还自律,还努力和自控时。

一个最大隐患产生了,孩子之所以这么努力,都是为了配得到爱和赞美。可是父母却忽略了,孩子只是孩子,他即便被父母灌输了成功就是一切,优秀才能站在顶峰,可是孩子根本接不住压力。

换句话说,在小学时孩子能轻易做到的事,到了初中和高中就没那么容易做到。随着难度的增加以及竞争对手的变强,还想像之前一样轻松驾驭,不太可能。

如果此时,孩子并没有学会接纳不完美,以为自己要事事做到拔尖才是成功,才能配得到父母的爱,一旦有一点小事做不好,做不到,孩子就会产生自我怀疑。

从前的那些光环越多,受到的赞美越多,当孩子自我怀疑时,就会坍塌得越快。

以至于孩子因为一些芝麻大的小事,完全否认了自己,陷入“我不够好,我不配得到,我会不会被抛弃”的恐惧心理。

在恐惧的支配下,孩子越想越害怕,越害怕就越紧张,越紧张就越无法呆在学校。

于是变得患得患失和自我强迫,这样的恐惧与担心,想变好又做不到,做不到又全盘否认自己的想法,让孩子一时吃不消,就本能地逃离了学校。

不是孩子没有能力学习,而是孩子没有心力和勇气面对自己失败的结果。在孩子看来,做不到就是失败,就会失去赞美,就不配得到父母的爱。

与其说是孩子的脆弱和玻璃心,不如说是父母长期高压力与高要求之下的反噬,在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孩子本能就觉得只有自己优秀父母才会爱我,只有我足够努力,什么都能做到拔尖,父母才不会失望。

十几岁的孩子背负这样的压力,是功利家庭教育之下的悲哀。

即便人前那么闪耀的孩子,因为父母持续水涨船高的压力与要求下,孩子内心并不自信,只有通过自己一次次的优秀,一次次的成绩和掌上来确认自己的优秀,享受着成功的喜悦。

但这样的成功是建立在外界的,并不是内心。

这是一种畸形的自信模式:别人认可和喜欢我,我才是成功的。我能做到一切,我才有安全感,享受一切的宠爱与赞誉。

一旦遇到做不到的事,这种自信模式很快就被粉碎了。

不是孩子不优秀,而是家长潜移默化中对优秀的定义太高不可攀了,以至于在孩子做不到时,就自我怀疑和自我否认进而自我强迫以及内耗了。

很多去不了学校的孩子,父母问你是遇到了什么问题,孩子都说不出来,只是说一去学校就难受,煎熬和受不了,浑身发抖或各种身体疼痛。

主要还是压力之下的无法自洽,以及太过于恐惧与担心,让孩子极度缺乏安全感。

大部分时候,孩子去不了学校,并不是学习能力出了问题,而是心理恐惧导致的自我强迫,越想越害怕,越害怕越做不到。

这时父母最重要的不是改变孩子,而是放下自己以往对孩子的高要求与高期待,不要总盯着孩子怎么才能去学校,而是将重心放在“我要怎么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要怎么放下自己的焦虑,怎么帮孩子释放压力,让孩子卸下心理包袱”。

这时,孩子的焦虑和情绪才能慢慢被溶解,但孩子放下了压力,放下了对自我的否定后,才能慢慢做到返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