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面对暴脾气的小孩,我们该怎么办?

发布时间:2025-05-07 12:00:00  浏览量:3

今年是当妈的第六年,各位当妈的有没有一种感觉:五六岁的孩子似乎非常情绪化,脾气还挺大,一言不合就会发脾气,怎么讲道理都不管用。

面对孩子的情绪,打也不是,骂也不是,一边提醒自己要有耐心,然而次数多了,总有绷不住的时候.......

不过就是个毛孩儿,怎么就让我们一个成年人这么为难呢?

随着玥兮的长大,我越来越发现家庭教育特别重要,这是一个孩子日后走向学校和社会的根基。

培养孩子,不能只关注学习,性格培养同样关键,而情绪管理则是性格培养的首要环节。

最近有幸读到一本书——《读懂孩子的情绪》,书中讲到:6岁以内的孩子,由于发育水平有限,他们的言行通常由情绪脑控制,所以,他们需要通过哭闹来理解悲伤和沮丧,需要通过发脾气来理解愤怒和恐惧

这个观点很大程度上,有效安抚了我这个正为孩子的情绪化而焦虑的妈妈。

原来,孩子之所以情绪化,是因为他们理性思维发育不够,只能由情绪脑控制自己的言行,哭闹就是他们从小到大最熟悉的表达方式。

想想孩子几个月的时候,不都是通过哭闹来表达所有需求?为什么才几岁的孩子,我们就无法接受他们的哭闹,并将其归因为脾气大呢?

当我们习惯性地用成年人的思维方式和他们相处,没能透过孩子的行为去思考背后的感受和需求,停留在表象,自然无法看到真实的他们,这就是亲子冲突产生的根源。

01.养儿育女:父母的终身课题

有句话我们都耳熟能详:做父母是世界上唯一没有经过培训,就匆忙上岗的职业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责任人和第一任老师。然而,大多数为人父母者根本就没有好好学习怎么当孩子的老师。

关于怎么当父母,怎么养孩子,大多数人都会受到原生家庭养育方式的影响。

虽说这些年,我零零散散阅读了不少育儿类书籍,但依然会无意识沿袭自己从小受到的教养方式。

在父母的严厉教育下,我从小是那种让父母很省心的孩子,学习、工作几乎都不怎么需要他们操心,情绪平和,不喜欢与人冲突。

但另一面却是,我的身上很早就没有了孩子的天性,那种天真、快乐、松弛的感觉我是这两年才逐渐找回。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不擅长表达自己的需求,因为从小就没有人关注过我的感受和需求。

所以当玥兮有时候很调皮,性格很倔强的时候,有时候我会忍不住批评她,“这孩子,怎么气性这么大,一点都不随我”,甚至会觉得“怎么她还不如我小时候乖巧?”然后陷入了深深的怀疑。

虽然有时候,玥兮没有我期待的乖巧,但很显然,她比我小时候有生命力多了,而且也更聪明,还很懂得关心人。

所以,养育孩子不能仅凭经验,需要我们为人父母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养育理念和方式。这也是我为什么隔段时间就会把育儿书翻出来看的原因,因为如果不有意识地去学习,就会很容易回到了自己最熟悉、但却不利于孩子人格培养的老路上。

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父母自我成长和完善的过程,这是为人父母最大的人生课题。

02. 情绪学习:与走路说话同等重要

以前,面对玥兮的情绪化,我会习惯性地和她讲道理,但很显然,她很难听进去,道理讲多了,孩子还会觉得很不耐烦,有时候我就纳闷:“怎么小小年纪就开始逆反了?”

《读懂孩子的情绪》中写道,

孩子在学走路、学说话这些事情上,我们允许他失败,允许他反复练习。并且鼓励他的进步。然而,在孩子的情绪上,我们却没有这样的耐心。

情绪是生而为人正常的反映,孩子之所以有情绪,是因为她不知道怎么表达,或者父母缺乏对他们的理解情绪会影响孩子的性格,也会影响孩子日后的情商。

然而, 我们传统的养育方式似乎从来没有教育孩子如何应对情绪。 关于如何解决情绪问题,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是缺失的。

所以,对情绪的学习和对走路的说话的学习是一样的。

首先,孩子得有机会体验和练习

当孩子有情绪时,做父母的不必太过紧张,因为每一次情绪的发生,都让他有机会练习所学到的技能,从而慢慢掌握情绪理解、表达和调节的能力。

当我明白了这一点,我终于能平和地看待孩子的情绪问题,孩子毕竟是孩子,当她再有情绪时,我会努力给予她最大程度的理解和包容,并努力做好引导,帮助她健康地表达情绪。

我相信,情绪并不是豺狼虎豹,而是每个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就像说话走路一样

用正确的方式引导孩子,随着经验和能力的增长,当孩子学会更多情绪表达及调节的方式时,他就会用更加成熟的技能来应对自己的情绪,从而成为一个更加健全而幸福的人

03.应对负面情绪:父母的有效策略

很多父母在面对孩子有情绪时,第一反应往往是讲道理,也就是关注解决问题,还有些家长会置之不理,让孩子自己消化,更有父母甚至会“吼”孩子......

其实,正确的应对方式不是解决问题,而是要帮助孩子理解、确认自己的感受,并重获安全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引导孩子学会冷静思考。

孩子有情绪时,我们需要适当关注孩子的情绪,比如,问一问孩子,“你现在怎么了?是很痛苦,很不开心吗?”

适当关注意味着,我们首先要安抚孩子的情绪,即使是对于成人的你而言,当你产生情绪时,对方如果转身就离开,或者在一旁冷眼旁观,甚至告诉你,“等你安静了再来找我吧”。

相信你内心也会不好受,你会觉得这个人不在乎你,不爱你,心里会产生很多负面情绪。

所以说,当孩子有情绪时,父母的态度会影响孩子日后的情绪处理方式,如果我们能在孩子性格养成期,用耐心、爱心和有效的技巧做一些好的示范,那么孩子日后将会有更高的情绪管理能力。

分享两个小妙招,帮助父母正确面对孩子的负面情绪:

第一个小妙招:共情式倾听

当孩子感到焦虑、不安,甚至愤怒的时候,往往正是孩子内心积压的情感需要宣泄的时候,此时,父母的倾听可以帮助他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从而为调整情绪、解决问题铺就道路。

比如当孩子发脾气时,我们可以问问孩子,“你现在看起来好像很不开心,能告诉妈妈原因吗?”

当我们能透过孩子外在的语言和行为,针对孩子表现背后的感受和需求去倾听孩子,设身处地理解他们时,孩子就会感觉到安全与满足,从而安心地向成人敞开自己的心扉。

倾听最难的地方在于,当孩子哭闹或者发脾气时,父母往往会缺少耐心,因为孩子的每一句话每个表情似乎都在跟我们作对,所以这时候会比较考验父母的修为,所以学习和了解孩子的情绪化能力发展尤为必要。

第二个小妙招:做情绪练习。

为了让孩子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父母还可以和他一起做一些情绪练习。在《读懂孩子的情绪》中,就讲到了很多很实用的情绪练习技巧。

比如深呼吸,和孩子一起做深呼吸的练习,当孩子睡不着的时候一起深呼吸,一起深呼吸三次,体验让自己慢慢放松的感觉。

哭。哭是孩子释放情绪压力的重要方式,应允许并倾听孩子的哭泣,可以让孩子从强烈的情绪中迅速恢复过来。

笑。放声大笑可以激发出孩子体内让人愉悦的激素,孩子除了能够释放压力,还能通过大笑来增强愉悦感。

运动。运动是调整情绪、释放压力最棒的一项活动,对于孩子来说,跑跑跳跳都是很好的运动。

画画。当孩子有情绪时,让他用纸和画笔表达情绪,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可以让孩子把当下的感受画出来。

转移注意力。比如,数颜色(墙是白的,纸的白的,窗帘也是白的)、玩东西、看书、听音乐等。无论鼓励孩子开始专注于哪一项事物,都是在帮助他大脑的理性部分恢复工作。

游戏。比如猜情绪的游戏:一个人用表情表达出来某种情绪,让另一个人来猜,小孩子都喜欢这种游戏。

妈妈与孩子的良性互动是孩子早期人际关系的模型,会让孩子相信与人交往是美好的,他人是可信任的,当他们把自己的不适反馈给别人时,对方是会做出调整的,进而让孩子对积极的交流和互动充满信心。

《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中写道:

如果父母善于“阅读”孩子的情绪线索并做出疼爱孩子的反应,他们的孩子就会较少烦恼,容易抚慰,探索环境的兴趣也更强。相形之下,如果父母等到孩子大发脾气才去抚慰,则会快速增强孩子的痛苦。

在孩子处于婴儿期时,如果养育者不善于调节孩子的压力体验,那么,孩子的脑结构就会经常处于应激状态,无法正常发育,导致孩子长大后容易焦虑、冲动,调节情绪的能力较弱。

在幼儿成长期,如果父母能够关注孩子的情绪,孩子就能发展出比较好的情绪调节能力。

未来遇到挫败时自我激励,识别他人情绪,以及处理人际关系奠定了基础,这些都是孩子情商发展的必备能力。

在关键期,父母的安抚会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孩子发展他们的情绪调节能力。

越小的孩子越需要我们帮他调节情绪,对于情绪调节能力还不成熟的大孩子,我们仍然需要努力帮他补上情绪调节这一课。

结语

作为父母,不仅要关注如何帮助孩子成长,而且要关注如何让自己通过不断地觉察和思考,收获成长

透过孩子的行为,多思考行为背后的感受和需求,我们将看到真实的孩子和自己,而这是不断改善养育方式和互动模式的关键。

笑薇,南方姑娘远嫁西北,靠读书自由生活,曾在企业打过工,也在体制内试过水,当过北漂青年,如今小城安家,执着追梦。著有《左手阅读,右手写作》,当当第十届影响力作家,高级数字心理咨询师,天赋解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