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哮喘日 | 儿童支气管哮喘防治及管理策略:迈向“零死亡”的科学路径
发布时间:2025-05-06 17:41:59 浏览量:3
编者按WHO将每年5月的第一个周二定为“世界哮喘日”,2025年5月6日是第27个世界哮喘日,今年的哮喘日主题是——“Make Inhaled Treatments Accessible for ALL”,即让吸入治疗惠及所有哮喘患者,为提高广大患者防治哮喘的意识,倡导规范化、科学化诊疗模式,提高哮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和自我管理能力。在世界哮喘日到来之际,本刊特进行约稿和整理,遴选优秀文章,以飨读者。
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是儿童最常见的呼吸系统慢性疾病,如控制不良会导致反复发作。近年来,我国儿童哮喘患病率增长迅速,整体控制率不足50%。目前我国儿童哮喘患者的数量超过1000万;儿童哮喘控制不良将影响肺功能,是成人哮喘和慢阻肺的重要因素。《柳叶刀》研究显示,我国目前成人哮喘患者的数量有4570万,慢阻肺患者9990万,这导致了沉重的社会和医疗负担。很多国家已经证实,哮喘是可以实现“零”死亡的,而实现“儿童哮喘零死亡”这一目标,首先要控制哮喘的急性发作。
■聚焦儿童哮喘的全程管理■
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体系是实现“全民健康”目标的重要框架,而儿童期是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的最重要的时间窗。我国早在2017年就推出了首个“中国儿童哮喘行动计划”,2025年最新颁布的《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2025)》也明确提出,中国儿童哮喘的个性化管理以及长期管理是控制哮喘急性发作的重要手段。值此世界哮喘日之际,我们聚焦儿童哮喘的全程管理,呼吁全社会共同行动,普及中国儿童哮喘行动计划管理方案,学会识别哮喘不同控制状态下的症状与呼气峰流速(PEF)范围,推动哮喘患儿和家长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让每一个哮喘患儿和家长都能拥有个性化哮喘行动计划管理方案,最终实现儿童哮喘的有效控制,降低成人哮喘及慢阻肺的发病率,实现“儿童哮喘零死亡”这一目标。同时,要建立“早诊、规范、预防、自我管理”为核心的防治体系,为实现儿童哮喘的有效控制和“儿童哮喘零死亡”提供科学路径。
■哮喘的发病机制■
哮喘的发病机制复杂多样化,涉及遗传、环境、免疫等多因素交互作用。儿童期哮喘的关键诱因包括过敏原暴露,如尘螨、花粉、动物皮屑等都是主要吸入性过敏原;牛奶、海鲜等为食物过敏原,在婴幼儿中较为常见。此外感染与气候因素也是儿童期哮喘比较普遍的诱发因素,如呼吸道感染,寒冷、干燥空气及温差变化等。值得注意的是,儿童的情绪变化、运动也是哮喘反复发作的一个常见诱因。所以早期症状识别至关重要。
■儿童支气管哮喘的管理■
儿童哮喘的管理核心,就是症状和PEF范围。《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2025)》指出,PEF是哮喘管理的“金标准”。患儿需每日早晚测量PEF值,这是哮喘管理的重要手段,正如同成人糖尿病患者需要每日监测血糖变化、高血压患者需监测血压一样。PEF的变化往往早于症状的出现,当PEF早晚变异率超过13%时,可能预示哮喘的发作风险,而提早、及时干预,是避免哮喘急性发作的重要手段。
中国儿童哮喘行动计划创新性地引入“绿、黄、红三色分区的动态管理”系统,帮助家长快速判断病情并采取应对措施。
● 绿色(安全区-哮喘控制良好):PEF值≥个人最佳值(或预计值)的80%,无症状,维持常规用药。
● 黄色(警示区-哮喘发作先兆):PEF值在个人最佳值(或预计值)60%~80%,出现咳嗽、胸闷等,需立即使用缓解药物,并升级每日控制药物,监测病情进展(症状和峰流速的改善或变化)掌握就医时机。
● 红色(危险区-哮喘急性发作):PEF值在个人最佳值(或预计值)<60%,严重的哮喘症状,可能出现呼吸困难,应在使用缓解药物的同时,立即急诊就医。
中国儿童哮喘行动计划通过纸质版和电子版管理平台结合,实现了数据实时上传,与医生建立起长期管理和控制的伙伴关系,医生可以通过数据分析了解患儿的自我管理情况和哮喘控制情况,调整治疗方案,指导治疗方法,提升患儿和家长的家庭自我管理能力。
■小结■
“中国儿童哮喘行动计划”的全面推广,标志着我国哮喘防治进入“精准化、智能化”时代。每个患儿家庭都应掌握PEF测试技能,制定个性化哮喘行动计划,医患携手实现“儿童哮喘零死亡”的目标。正如《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2025)》所强调:哮喘虽难根治,但科学管理可使其成为“可控的慢性病”,让患儿更加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