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友好 童心向“扬”】广陵区汶河街道旌忠寺社区: 童智焕新仁丰里 友好赋能古社区
发布时间:2025-05-05 10:53:31 浏览量:2
案例综述
广陵区汶河街道旌忠寺社区位于扬州主城核心区,辖区内文博资源丰厚,社区坚持“历史文脉活化、全龄参与共创、服务生态迭代”的理念,依托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扬州家风展示馆、阮元家庙、毓贤尚廉文化馆、江上青烈士史料陈列馆等,在历史文化街区微更新改造中积极融入“一米高度”视角,创新“空间活化+文化创新+智慧治理+服务生态”模式,将儿童友好元素有机嵌入有限的空间布局中,积极打造历史文化街区儿童友好改造样板,努力成就古城保护与儿童成长的“双向奔赴”。
案例内容
智慧化空间活化工程:
让历史街巷与孩子们“对话”
一是进行嵌入式改造,实现小空间里的大创意。以社区内儿童为主体,选取社区内的街巷公共空间进行改造,让社区儿童亲身参与到景观设计,并将设计方案还原于现实,设置“自然教室”“农艺空间”等,一方面将社区花园的建设拆分成具体工序,另一方面注重可持续文化在实践中的传递,将改善和创造生活空间的主动权归还到居住在旌忠寺社区的各个家庭手里,推动“我家大门常打开”活动提质升级。在街区更新改造中,增设儿童主题墙绘,打卡墙等,在规划公厕改造时加入儿童视角规划:拟增设母婴护理台、迷你洗手台,使原本普通的公厕变身“童话驿站”。 二是创建“历史建筑再生计划”,体验穿越时空的研学课。在阮元家庙等文保单位植入沉浸式研学,通过设置旅游景点体验区、游学典故品赏区、特色场馆活动区等建设,打造具有教育意义的物态环境,开展“寒暑假仁丰里非遗研学活动”“红色记忆研学路线”等儿童研学活动,使儿童在游玩中增长知识、拓宽视野。在“时空邮局”,儿童穿戴清代学童服饰,用毛笔书写家书投入邮筒中。活动结束后,社区联合仁丰里邮局将书信盖上纪念戳,让传统文化照进现实。 三是深化文化空间迭代,打造古巷里的成长乐园。围绕仁丰里街区金木空间、奕间工坊、梧桐苑、偶然——扬州非遗杖头木偶等文化空间,开设木艺手作、雕版印刷、非遗木偶等“行走的非遗课程”,组建“街区非遗联盟”,孩子们可手持“研学护照”打卡非遗项目,并获得非遗联盟设计的仁丰里手绘地图。通过这样的方式,社区和街区共同构建了“小课堂”与“大时代”的同频共振,在多维度体验非遗魅力的同时,也激发了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在民俗文化博物馆中,以生活影像、文字、图片记录等方式,记录了红色遗迹、人文景点、历史建筑、古树、古井、古巷、古城居民,让孩子们在“影像”中,快乐而形象地寻党史、学党史、扬党史。
文化传承创新工程:
让非遗技艺在孩子心中“活起来”
一是沉浸式传承,在游戏中植入文化基因。创新“文化传承积分银行”,儿童通过研学打卡、技艺学习积累积分兑换非遗文创盲盒,激发儿童参与热情,营造“里仁为美”的社区文化氛围。推出少年锦衣卫等“文化探秘剧本游”,掀起儿童参与热潮,将红色教育融入实景解谜游戏,通过充满趣味与挑战的小任务和互动式影视道具,解锁家风故事,引导孩子自主探索与思考。 二是双向赋能,鼓励儿童参与文化创新。组织“瞳里童情,我们心中的旌忠寺”活动。以儿童为主要参与对象,由社区志愿服务队伍教授儿童学习简单的拍摄技巧,并组织带领儿童走进社区的每个角落,记录下自己感兴趣的地方,用拍照的方式留下自己的记忆影像,再经过手抄报等方式绘制一幅自己心中的旌忠寺家园。透过孩子的视角来重新探索发现熟悉的社区,促进居民与社区的联结。
参与式治理工程:
让儿童成为“社区合伙人”
一是构建智慧治理平台,议事实践有成效,通过小提案改变大社区。社区鼓励儿童参与社区建设,广泛倾听儿童的声音,搭建“一米视界”,设立诸葛会“旌豆豆”儿童议事团,议事团成员们为仁丰里打造儿童友好街区贡献了一个个“金点子”,如“抓周成长礼——人生的第一个印记;十岁成长礼——少年强则中国强;二十岁成长礼——不负韶华,强国有我”等成长礼系列活动、街边增设种子漂流站和昆虫小屋、张贴文昌商圈儿童场所地图等。 二是加强自治能力建设,协同共治显匠心,构建全年龄段参与的温暖生态。开展以“鱼戏碧水间·共护小秦淮”为主题的小秦淮河增殖放流保护水环境公益活动,成立小秦淮河“旌豆豆”小河长护河队,吸纳来自育才小学、汶河小学、广陵小学的30名少先队员代表,成为小秦淮河首批小河长,并亲手将认养的10万尾花鲢、白鲢、鳊鱼等小鱼苗增殖放流到小秦淮河内,用实际行动号召身边的小伙伴及古城原住居民,积极加入古城“母亲河”的水生态环境资源保护行动中,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同时,社区与辖区单位智童树积极组建儿童友好店铺联盟组织,为儿童提供免费饮水、雨伞、职业体验、活动场地等暖心服务,营造良好的儿童友好社区氛围。
经验与成效
旌忠寺社区儿童友好社区建设紧密结合辖区实际,深化“坚持儿童优先”举措,将儿童成长需求融入历史文化街区更新与发展中,将儿童教育融入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儿童友好社区建设“注入灵魂”。
儿童友好与文化传承“双向奔赴”。在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改造中坚持“原真性保护+原创性改造+原住民参与”的“三原”原则,整合民俗文化博物馆、容膝·二重奏文化空间等资源,为儿童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体验场所,通过组织非遗技艺展示、古琴弹奏、书法体验等各类文化活动,让孩子们在亲身体验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提升文化素养。
创新儿童参与“双轨制”模式。积极构建儿童积极参与的社区治理服务体系,通过“实地参观+访问调研+形成议案”的形式,组建“儿童观察团”,开展儿童协商议事活动20余场,“文创小志愿者”“古城知识产权普及”等儿童提案被采纳,推动儿童参与基层治理工作常态化、有序化、规范化发展。同时,在文化活动中鼓励儿童自我创新,反哺传统技艺革新,激活非遗创新活力。
融合古城更新与儿童友好改造。积极践行“1米高度看世界”儿童友好理念,将儿童视角植入历史文脉传承,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动学习活动,如面对面触摸认识民俗老物件藏品、实境体验非遗技艺等,锻炼儿童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增强儿童的参与感、体验感、互动感;同时,在街区微更新改造中,重构传统空间布局,优化儿童友好功能,增设友好座椅、儿童主题墙绘、“农艺空间”等区域,为历史文化街区儿童友好化改造提供可复制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