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城求学,陪读与焦虑
更新时间:2024-10-17 14:43 浏览量:9
(图,著名学府会宁一中孔子像前的回眸,于一个深秋,我在会宁一中校园参观游走,学校安静,只闻书声。会宁县是教育强县,曾以条件艰苦,学生苦学闻名。)
当开学的钟声在八月初秋敲响,进城求学陪读的队伍浩浩荡荡,离开村子,涌进小城。
孩子上学从来不是小孩一个人的事,更何况在教育竞争日益激烈化的今天,它理所应当地成了一个家庭最大的头等大事。村子里的土地留给老人和时间,耕种或者荒芜,已是微不足道的事。孩子和母亲,带着家或者老家里新产的粮食和菜蔬,走向新买或者租赁的楼房,开始了一个新的学期。
我一直想努力梳理条理,把深处关山山麓,人们环山而居的一个县城的教育情况表述冰山一角,然而很多时候,在终日而思之后,觉得自己没有表述的能力,如果我善于讲故事,将会把身边的实例,以虚构的笔法讲一个令人思考和叹息的故事,然而也不能。
进城求学,比在十八年前我背着干粮和面粉,在县城的陋巷独自租赁小屋,搭起炉灶生活读书而更复杂一些。
彼时,我只需要向父亲索要一周数十元的生活费,背着行囊独自进城,求学虽然同样寄予了父母的期望,但归根结底,是我自己的事。
我们早晨提着空开水暖瓶来到学校打水,中午提着热水回到小屋做饭。架起碳炉,燃以穰柴,鼓风吹之,火苗腾跃。我心情不错,和面,洗菜,削去土豆外皮,将西红柿、土豆和青菜炒在锅里,漩以早晨从学校水房花五毛钱打的开水,菜在沸腾,揉面,切之以条,压之成片,揪面入锅,用不了一刻钟,一碗热气腾腾的午饭便呈现眼前,狼吞完毕,酣畅汗出,刷锅洗碗,若是冬日,再填炕以干柴煤屑,炕热沙温,我燕然躺在炕上午休。生活问题解决了,至于学习瞎好,则是自己的事。
后来进城求学,稍微复杂了一些,社会发展的便捷高效,让小孩成长路上所面临的危机和诱惑成倍增长,没有家长陪读,是不行的。
我走在开学前夕的村庄,村庄在开学前夕开始了迁徙,炊烟轻拢,斜阳温和。我来到县城,县城因为陪读大军的迁入而变得热闹,车水马龙,繁华鼎沸。陪读大军给小城带来了乡野生机和活力。
县城作为一个中心,自然是一地教育与文化资源最好的地方,眼看村学里娃娃渐少,谁不想自家的娃娃,开开心心去进城求学呢,只是进城求学,拖家带口,并非一件意事。
迁徙大军一驻扎,就是十二年,或者十五年,春秋代序,草木枯荣,一个娃娃,从三岁到十八岁,在陪读中由呱呱哭闹的孩童,成长为气力蓬勃的青年。高考之后,母亲带着成就和喜悦回到村庄里,功德圆满。
孩子收拾好远去的行囊,离开村子,去往比县城大一百倍的城市求学,谋取前途。
母亲与父亲收拾好远去的行囊,离开村子,去往比县城大一百倍的城市打工,为孩子赚取学费。
大家的焦虑暂时放下,度过四年甜蜜的大学生涯。
六月愉快的毕业钟声敲响,进城求学的孩子在毕业骊歌中离开学校,或者去往更大的天地,有令人歆羡的工作和事业,或者以普通本科的学历,加入了家乡就业考试的浩浩大军。
然而生活,在一个焦虑暂歇之后,又有了新的焦虑。也许这是人生的要义,于十之焦虑和烦恼之中,得到了一之快慰,让人欢欣,给人安慰。
(后记,新学期开始,我关注到几个亲戚家孩子进城求学的事,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都有,他们多是父亲外出打工,母亲陪读上学。我想把这些事以某种令我满意的方式写下来,像一个故事那样,讲述给别人听,但我实在没有本领或者笔法,来平静地讲述他们进城求学的事。这是一个微小的故事,这又是一个宏大的话题,微小到渺如尘埃,宏大到成为一个家庭和村庄的全部,恨我太浅,不得表述。唯有祝福,祝福他们学业好,前途好,成为于国于家有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