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儿童营养 助力健康中国丨第一届儿童健康科学营养论坛,筑牢儿童营养健康防线
发布时间:2025-04-29 21:19:40 浏览量:1
儿童健康是民族昌盛的基石,更是国家未来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在国家政策的战略引领下,我国儿童医学营养学科迎来创新突破的关键窗口期。为加速儿童营养领域的学术融合与实践升级,由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主办、雀巢健康科学公益支持的“第一届儿童健康科学营养论坛·第11届雀巢健康科学营养论坛”于2025年4月19日在广州盛大召开。
本届论坛以“关注儿童营养 助力健康中国”为主题,聚焦儿童医学营养的前沿探索与技术创新,汇聚跨学科权威专家,通过学术研讨、临床案例与AI技术应用的深度碰撞,解码儿童过敏、消化系统疾病、罕见病等领域的营养干预策略,勾勒学科发展新图景。这不仅是一次儿童营养领域的思想碰撞,更是守护儿童成长的关键行动。接下来,让我们一同走进这场关乎未来的营养盛宴。
战略驱动下的机遇与挑战
聚焦中国儿童临床营养的转型之路
随着“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纵深推进,我国儿童临床营养事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当前,全球营养治疗领域正朝着精准化、标准化方向加速演进,中国实践与之同频共振——特殊医疗用途配方食品研发体系日趋完善,儿童罕见病营养支持网络初步形成,人工智能(AI)辅助诊疗等创新模式崭露头角。但多维挑战依然存在:从常见的牛奶蛋白过敏(CMPA)、生长减缓问题,到炎症性肠病、慢性腹泻、危重症、肿瘤等急慢性疾病,再到先天性代谢功能障碍等罕见病,差异化营养需求亟待精准覆盖;从基层医疗机构到三级医院,临床营养专业人才的培养与规范化培训体系仍需完善。如何构建“科学循证、分层供给、全域协同”的儿童营养健康生态,成为破题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命题。
在此背景下,本次大会特设一个主会场,过敏与消化系统疾病、肠内营养与罕见病两个分会场,邀请到儿童临床营养相关多个学科的权威专家,通过主题演讲、圆桌讨论、病例分享等形式,共同围绕儿童医学营养领域前沿学术进展、热门话题进行深入探讨。论坛议题涉及:中国儿童食物过敏现状及展望、消化道疾病患儿的肠内营养支持、《生长减缓婴幼儿的追赶生长》相关指南共识解读、AI在医疗行业的应用实践、CMPA临床优化管理策略、炎症性肠病患儿的肠内营养支持、中国罕见病特医食品的现状及展望等,全面展示了儿科营养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临床实践经验,为学科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龚四堂教授在会上表示,近10年来,国内外食物过敏管理策略已从被动回避向主动干预转变,尤其是对于轻中度食物过敏的管理。针对最为常见的婴幼儿牛奶蛋白过敏(CMPA),首先要遵循分级诊疗原则。多项国内外权威指南建议,深度水解配方(eHF)的主要成分为短肽,对于轻中度患儿来说,不仅可以有效缓解过敏症状,更能促进儿童生长发育,长期来看有利于建立免疫耐受,可作为大多数CMPA患儿的首选,仅在重度CMPA或无法耐受eHF情况下可考虑使用氨基酸配方。
同时,随着对过敏患儿需求的理解不断深入,对于CMPA儿童营养治疗的优质配方需满足以下标准:有效缓解过敏症状、更好地追赶生长、诱导免疫耐受、成分组成应接近母乳。对于氨基酸配方,相对一代基础配方来说,二代氨基酸配方以母乳为金标准优化氨基酸谱,且加入结构性脂肪——β棕榈酸酯(OPO),有利于脂肪和钙吸收,更能帮助重度过敏患儿追赶生长,三代氨基酸配方中加入母乳含量相当的母乳低聚糖(HMO),帮助患儿免疫系统成熟,化被动回避为主动干预,进一步促进免疫耐受。
图1 论坛主席、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龚四堂教授
图2 CMPA儿童营养治疗的优质配方需满足的标准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吴捷教授讲到,肠内营养(EN)在改善消化道疾病患儿临床预后、减少并发症和促进生长发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消化道疾病患儿应选择富含优质蛋白、中链甘油三酯和微量元素的乳清蛋白水解短肽配方。这类配方拥有易消化吸收、肠道耐受性好、渗透压合理、营养全面等优势,还可以用于高热卡冲调,在多项临床研究中验证了其为消化道疾病患儿提供肠内营养支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图3 消化道疾病患儿肠内营养支持的配方选择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毛萌教授对《生长减缓婴幼儿的追赶生长:指导临床医师的专家建议》进行了专业解读,创新提出“生长减缓”这一概念。相比于“生长迟缓”,临床采用“生长减缓”来评估儿童营养状况,更加科学、动态,也更有利于临床医生的观察和及时干预。对于生长减缓且饮食摄入不足的婴幼儿,增加营养强度尤为重要。伴有各类疾病且是配方奶喂养的患儿,若其消化系统状况和吸收能力完好,可选择整蛋白、高密度、全营养特医配方;若患儿胃容量较小且存在消化吸收问题,则考虑选择分子更小、更易于消化吸收的水解蛋白或肽类特医配方;对于配方奶喂养的患儿,建议采用营养全面、1.0kcal/ml的高能量密度特医配方,以实现健康的追赶生长。
图4 生长减缓概念的提出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钱素云教授等专家与百度健康郭莹楠女士围绕“人工智能赋能医学营养”展开了跨学科的观点碰撞。通过AI与大数据精准分析患儿营养需求、动态监测生长发育指标,以及辅助构建个性化医学营养方案,不仅能突破传统评估的效率瓶颈,更能推动营养治疗从“经验主导”向“智能精准”升级,为儿童临床营养事业发展注入创新动力。
立足中国实践,会议还探讨了传统医学与现代营养学的融合潜力、分级诊疗资源下沉的“本土经验”,为全球儿童营养健康的公平性与可持续性贡献中国智慧。此次盛会既是学科发展的里程碑,也是“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生动践行,将助力中国乃至全球儿童构筑起从生命早期到长远健康的营养防线。
精准化+协作化+技术融合
构筑儿童营养管理新范式
众所周知,儿童时期是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儿童时期的营养管理将直接影响患儿康复与远期健康。疾病精准管理、多学科协作模式及前沿技术融合,已成为提升儿童营养干预效果的核心路径,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体现在多个维度。
首先,疾病精准管理是保障儿童营养供给有效性的基石。不同疾病类型的患儿,其营养代谢特点、能量需求和耐受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只有基于疾病机制与个体差异制定营养方案,才能避免因“一刀切”模式导致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实现营养治疗的安全与高效。
其次,多学科协作模式打破了传统单一学科诊疗的局限性。儿童营养管理涉及儿科、临床营养科、临床药学、检验医学、康复医学等多个领域,多方协同才能制定覆盖疾病治疗、营养支持、康复指导的全周期方案,显著提升诊疗质量。
最后,AI与大数据的深度融入正在重构营养管理范式,技术融合不仅加速了特医食品研发进程,更通过远程营养监测平台将三甲医院的优质资源辐射至基层,为破解医疗资源分布不均提供了创新解法。精准化、协作化与技术融合的三位一体,正在为中国儿童筑牢从生命起点到长远健康的科学防线。
以CMPA为例,CMPA是最常见的新生儿食物过敏性疾病,其治疗原则为:严格回避过敏食物,根据严重程度合理选择配方[1]。对于轻至中度临床表现的CMPA患儿,首选深度水解蛋白配方(eHF)替代喂养;eHF治疗不耐受、2~4周症状无好转,出现严重过敏症状等,可考虑更换为氨基酸配方(AAF)喂养[1]。数据显示,≥90%的CMPA患儿可耐受eHF[2-3],且临床疗效和生长发育情况与AAF无显著差异[4]。与此同时,相比于AAF,eHF更符合人体生理,吸收效率更高[5-6];更接近母乳、亲和人体[7-8];适口性更佳[9],可能有助于提升临床依从性[10-11]。另有研究表明,在自然进程下,CMPA患儿24月龄时约77%可建立口服耐受[12],而AAF喂养的患儿36月龄时才接近该比例[13]。所以,eHF比AAF更能满足CMPA患儿核心需求。图5 eHF更能满足CMPA治疗的三大核心需求
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eHF都是一样的,CMPA患儿营养管理应综合考虑肽链来源、水解程度(不同分子量肽的比例)等特点,优先选择含有更短肽链[5,14-15],水解工艺先进,水解程度深,经临床验证安全有效的eHF[16-18]。长远来看,深入研究免疫反应与治疗机制,从而改进诊断方法、推动早期干预、加强对家长和医疗工作者的过敏管理培训,并进一步推动替代食品的研发和可及性政策,将成为中国儿童食物过敏诊疗的未来方向。
勇破基层医疗营养困局
多方协同、持续探索,打响“营养保卫战”
图6 论坛主席、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前任主委、上海市儿科医学研究所所长蔡威教授
回望中国儿童临床营养领域的发展历程,从理念萌芽到实践深耕,从认知空白到体系构建,已实现多个维度的跨越式突破。第三届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分会(CSPEN)主任委员、上海市儿科医学研究所所长、中国营养学会副理事长蔡威教授指出:“临床营养学科已经迈入规范发展、实践创新的新时期。作为医疗工作者,如何借新技术、新政策的东风,加快创新步伐,并将科研成果有效转化到儿童临床营养实践中,切实改善患儿的健康状况,是当下需要我们共同探索的重要课题。”
然而,尽管中国儿童营养领域不断取得进展,但仍有诸多环节需要不断深入。例如,三四线城市的新生儿基数依然庞大,这些地区的医疗资源相对有限,对于患儿的营养治疗与健康保障需求亟待满足,需要政府、企业、医院、家庭等多方共同努力。
对此,雀巢健康科学大中华区业务负责人顾欣鑫女士提到:“过去几年,雀巢健康科学在基层市场开展了大量工作,通过‘送医下乡’和‘中国儿童营养特护计划’,提升基层营养治疗和公众认知水平。我们将持续深耕,从提升营养素养、人工智能赋能、下沉市场拓面、创新产品研发等维度协同发力,为儿童临床营养事业注入发展动能。”
图7 雀巢健康科学大中华区业务负责人顾欣鑫女士
结语
儿童营养健康不仅关乎个体生命的绽放,更是国家未来竞争力的根基。从首款儿童
IBD特医食品的创新突破,到AI技术与分级诊疗体系的深度融合;从基层医疗的“最后一公里”攻坚,到多学科协作范式的革新——中国儿童医学营养正以“精准化、普惠化、科技化”为坐标,书写着从“生存保障”到“优质成长”的转型篇章。
这场汇聚政策、科技与人文力量的盛会,不仅为学科发展锚定了新方向,更向世界传递了中国方案的温度与智慧。未来,唯有持续打破学科边界、弥合资源鸿沟、激活创新动能,方能筑牢这条从生命起点到长远健康的防线,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阳光下,拥抱属于他们的无限可能。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J] . 中华儿科杂志, 2024, 62(1) : 12-21.
[2]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免疫学组,等.中华儿科杂志.2013;51(3):183-186.
[3]蔡威. 儿科临床营养支持[M].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9.
[4]Stróżyk A, et al. Clin Exp Allergy. 2020 Jul;50(7):766-779.
[5]Webb KE Jr. J Anim Sci. 1990 Sep;68(9):3011-22.
[6]Zaloga GP et al, Nutrition in Clinical Practice 1990; 5:231-237.
[7]符艳蓉, 等.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7, 25(1):47-50.
[8]崔玉涛. 临床儿科杂志, 32(9): 804-807
[9]Miraglia Del Giudice M, et al. Ital J Pediatr. 2015 Jun 3;41:42.
[10]Luyt D, et al. Clin Exp Allergy. 2014;44(5):642-72.
[11]Matias Epifanio, et al. Biomed J Sci & Tech Res 25(1)-2020. BJSTR. MS.ID.00416.
[12]Cronin C, Ramesh Y, De Pieri C, et al. Nutrients, 2023, 15(6): 1397.
[13]Chatchatee P, et al.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2022, 149(2): 650-658. e5.
[14]唐少冉等. 药学研究. 2023, 42(1):39-43.
[15]Niggemann B, et al. Pediatr Allergy Immunol. 2001 Apr;12(2):78-82.
[16]Nutten S, et al. Allergy. 2020 Jun;75(6):1446-1449.
[17]Blanchard C, Järvi A, Cristiani I, etc. Nestlé: A journey of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in the fight against allergies: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2473-020-00491-4
[18]Vandenplas Y, et al. J Asthma Allergy. 2021 Oct 21;14:1243-1256.
此文仅用于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提供科学信息,不代表平台立场。
,学习更多临床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