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普通家庭给孩子最好的托举:不是学区房,而是这3样无形的东西

更新时间:2025-04-26 20:04  浏览量:3

前段时间,被电视剧《苦尽柑来遇见你》刷屏,很多妈妈说看完这部剧,用完两包面巾纸,真的太催泪了。

剧里讲述三代女性,外婆、妈妈、女儿,在不同时代,拼尽全力与命运抗争,努力托举下一代的故事。

很多台词,直戳内心:

“我要让她做一切想做的事,拥有她想要的一切,我不想让她做收拾桌子的人,而是成为可以掀桌子的人。”

“她是我的女儿,不是养家糊口的人,但就算我像保姆一样活着,我不会让她像我和我妈妈那样生活。”

“外婆在海里游,妈妈在地上跑,所以我才能在天上飞。”

一代代的接力托举,为的就是下一代过得更好、更有能力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

这是父母们最朴素的愿望,也是当代很多家庭最真实的写照。

那么,作为普通父母的我们,如何托举,才能让孩子过好一生?

家长群里、网络上,总能看到家长这样的emo:

“咬着牙给孩子报了一年三万的编程课,可他学了半年就说没兴趣,钱都打了水漂”

“掏空六个钱包买了学区房,孩子成绩还是不上不下,到底该怎么办?”

每条消息下,都充斥着家长们大量的讨论,显示着 “同是天涯养娃人” 的焦虑、叹息和无奈。

在内卷的时代,在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 口号的裹挟下,太多父母陷入 “教育焦虑”:以为给孩子报最贵的兴趣班、买最好的学区房,就能铺就通往成功的捷径,但往往却忘了真正对孩子重要的东西。

对于普通家庭而言,比起昂贵的学区房、高价的兴趣班,有些托举看似无形,却能成为孩子一生的底气。

01

给予 “试错的自由”,允许孩子做自己

曾经有人问:“普通家庭最缺的教育资源是什么?”

一个匿名妈妈回答获得高赞:“是让孩子做自己的勇气。”

她说女儿从小喜欢昆虫,别的家长带孩子学画画跳舞、上培训班,她忍住焦虑、顶着压力陪女儿在草丛里观察蚂蚁搬家,去公园抓虫子。

多年后女儿成了昆虫学博士,她才明白:“当放下‘别人家孩子’的标准,孩子反而能更快找到属于自己的光。”

还有一个网友说:自己从小喜欢拆家里的闹钟、收音机,父亲不仅没责备,还笑着说 “拆坏了爸爸和你一起修”。

这份包容,让他对机械产生了浓厚兴趣,长大成为一名优秀的工程师。

当父母支持孩子的小众爱好、允许孩子试错,不与他人比较,其实是在传递一个核心信念:

你不需要成为任何人,做自己就足够耀眼。

普通家庭或许无法提供最顶尖的资源,但可以给孩子一个允许探索、包容失败的成长空间,让他们在实践中建立自信,找到真正热爱事和人生的方向。

02

传递 “独立的力量”,锻造生活的铠甲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母亲带着女儿路过玫瑰园,女儿问:“如果有人送我玫瑰怎么办?”

母亲回答:“你要先拥有浇灌玫瑰的能力,而不是依赖别人手中的花。”

最好的托举,就是让孩子拥有独立生存的能力和底气。

普通家庭的父母或许没有高学历、雄厚的财力,但可以通过生活细节传递独立意识:

让孩子参与家庭决策,学会管理零花钱,自己规划时间、整理房间,建立 “我能掌控生活” 的自信,远比物质馈赠更持久。

当孩子面对生活的困境时,也会更加从容。

03

情感托举,用爱搭建最牢固的人生地基

知乎上有人问:你觉得中国孩子最缺什么?

有个博主的回答获得7万赞,其中有这样一段是这样说的:

我缺少家庭的温暖陪伴。因为匮乏,所以,我特别羡慕室友家互相依赖的情景。她们谈起妈妈做饭的味道,爷爷院子里的葡萄,和爸爸饭后一起遛狗,和弟弟一起疯闹。我记忆里好像没有这些场景,相隔十多年了,我甚至连妈妈做饭的味道都忘了。

我缺少对亲密关系的熟悉,所以,总是喜欢和任何人保持距离。

哈佛大学持续76年的“幸福研究”揭示:人生终极竞争力,来自童年建立的情感联结能力。

“父母的情感账户存款越多,孩子面对挫折时越不容易破产。”

普通家庭难免有经济上的窘迫、教育上的不足,但一定要让孩子知道:无论外面的世界多冰冷,家永远是可以卸下防备的温暖港湾。

龙应台说:“所谓父母子女一场,不过是目送彼此的背影渐行渐远。”

孩子会长大,在他们离开父母之前,让他们知道,爱与支持,永远是转身就能看见的灯火。

04

写在最后

普通家庭的托举,从不是砸钱铺路,而是教会孩子如何自己向上生长,是允许他们以自己的方式探索世界,培养其独立的精神内核,并用无条件的爱为其保驾护航。

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

父母能给孩子最好的行囊,就是看清方向的眼睛,和敢于远行的勇气和胆量。

大家好,我是有游有谋育儿的作者和顺妈,985儿童心理学硕士,家有小学姐姐和和+幼儿园弟弟顺顺,孩子教育、自我成长两手抓的学习型妈妈。分享“亲子游”“育儿谋”,专注于亲子育儿、儿童心理健康、家庭教育等领域。欢迎关注我,育儿路上我们一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