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6》导演魏德圣独家专访:孩童看似弱小,其实也有强大的生命意志
更新时间:2024-10-17 00:00 浏览量:13
即将上映的电影《816》关注的则是儿童癌症患者及其家庭。面对严肃的生死议题,导演魏德圣选择用轻松欢乐的叙事风格来化解沉重,并通过真实动人、笑泪交织的病房日常来传递乐观和希望。近日,扬子晚报紫牛新闻对魏德圣导演进行了独家专访。
816病房6组抗癌家庭很“BIG”
作为一部群像戏,电影提取了816病房里六组家庭的抗癌故事,乐观懂事、爱跳街舞的女孩源源,戴着彩色假发、酷酷的音乐少女珈农,热爱画画和机器人的男孩是延,喜欢在医院骑车、期待妹妹出生的男孩罗恒,小天使一样可爱善良的女孩努拉,以及帅气温柔、阳光开朗的少年大杉,6个家庭有着迥异的生活背景、各自的困难和烦恼。
魏德圣导演告诉记者,故事灵感来自他多年前对一个患癌孩童的采访,那个孩子在癌症病房待了一年多,他们会在病房里一起玩扑克牌、聊天、找朋友玩、戏弄医生,“她说从来没有遇过一个不想活的孩子,并且每个孩子都相信自己可以活下来”。后来他采访了一些癌症病房的医生,他们也说儿癌病房是一个最有生命力的地方,这里的孩子每个都想活,每个爸爸妈妈都不会放弃自己的孩子,医护们也都全力以赴,所以这是全世界生命力最旺盛的地方,因为每个人都想要积极地活着。
“写《816》剧本时,我还查看了很多父母为患癌孩子写的抗癌日记,以及纪录片和采访实录。”魏德圣坦言,自己在写这个本子之前的状态不太好,但写着写着就被疗愈了,这些看起来最小最弱的病童们每天面临生命的问题,都还这么乐观这么快乐。他边写边哭边笑,“其实现实没有那么糟,只是自己把事情想糟了”。
影片《816》中出现了脑癌、骨癌、白血病等好几种儿癌患者,每一个孩子面对病魔时就如同一个小勇士,他们病因和病情各不相同,有的面对癌细胞的扩散,有的化疗见效后又复发,有的等待移植希冀重获二次生命……他们都在用自己微薄却坚定的力量与命运抗争,力求在这短暂的人生中绽放最大的光彩,影片不仅照见患病家庭种种现实状况,更聚焦于在绝望中孕育的希望。
记者注意到,《816》的英文翻译为“BIG”,片中病房号“816”也被彩色胶带加工成了“BIG”字样。对此,魏德圣解释说,因为这些病童们内心非常强大,很“BIG”,所以最后定了“816”病房号码这个数字做片名。
孩童视角,动画和音乐明亮温暖
值得一提的是,《816》里还呈现了多段动画。开场就以一段别开生面的大战场景,一群身披战甲的小勇士集结成团,面对敌方的千军万马,不畏强敌,勇敢冲锋,这一幕正是对影片中儿癌患者与癌细胞之间激烈斗争的艺术化呈现。剧情进展中,每当有孩子进行手术或遇到险况时,都会用动画来呈现。
“这部电影本来就是用童真视角来讲述生命的故事,用动画来代替实景的手术治疗,避免了很多可怕的场景,也更符合孩子的视角。”魏德圣介绍说,动画部分中,卡通角色和孩子们的视觉形象十分相似,就是特地按照他们的长相专门设计的。
影片上周末举行了全国大规模点映,片中孩子们的童言童语特别可爱率真,小女孩源源对大杉的大胆告白也看笑了观众。魏德圣笑说,片中孩子们的交流日常是有取材于他儿子的生活,“小孩子的世界真的很天真很直接,他们喜欢什么就会直接说出来。成年人听了会脸红心跳,但对他们来说就是很平常。”
此外影片的明亮轻快还体现在歌曲上,片中音乐少女珈农跟家人组建了一个病房乐队,常常带来好听的音乐。魏德圣数了数表示,片中直接唱出来的歌曲有5首,包括五月天的《love》,其他还有很多配乐,“音乐是电影的重要元素,是为了舒缓病房紧张气氛,增添欢乐氛围。”
观众感慨“看到前所未有的生命活力”
记者注意到,上周末,《816》在包括南京、苏州、南通、无锡、北京、上海、广州等47个城市举行超前点映,这场生命大作战中,孩子们的坚韧与乐观,深深触动了观众,“在泪水中感受温暖,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美好”“从一群患癌儿童的身上看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命活力,被他们制造出来的快乐感染、治愈,令人更加珍惜当下珍惜生命”“片中每个儿癌家庭和医护人员都在用快乐疗法陪孩子们闯关,这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让人超级感动”“让人笑中带泪,泪中又有希望,是一次有笑有泪唯独没有苦的体验”。
而说到此次创作《816》的用意,魏德圣表示,“大声笑,用力活”,是电影的核心主题,也是想传递给每一位观众的生活信念。他希望《816》是一部开启生命教育的电影,大人孩子都需要,期待它可以起到引子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