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不是多动症?有什么表现?要怎么引导?
更新时间:2025-04-21 21:02 浏览量:6
多动症是什么?是不是爱动就是多动症?多动症有哪些表现?
多动症的学名叫做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ADHD),是一种以注意力无法持续集中、过度活跃和情绪易冲动为主症的神经发育障碍。比如有的孩子在写作业的时间短暂,写一会儿作业,注意力便分散,去干别的事情了;有的孩子对一些事情三分钟热度,做事全凭感觉……
01
多动症都有哪些表现?
儿童多动症是一个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儿童期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的结果。
幼儿园的孩子一般年龄在三到六岁,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在幼儿园的集体环境里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行为方面的问题,比如上课的时候小动作不断,东张西望,不愿意听从老师的指令,有的孩子总和小朋友有冲突,有的孩子经常发脾气等等。
但是在幼儿园阶段,很难区分出孩子是一般的活泼好动,还是超出了异常范围的多动。多动行为与多动症的临床表现是存在相似特点的,一般到五岁之后,才能被确诊为多动症。他们普遍有这些表现:
01
注意力不集中
多动症儿童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导致在学习、生活和其他活动中表现出冲动、分心的行为。
在做任务方面,孩子只能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保持较好的注意力,甚至可能会玩儿很长时间。但是对于老师或者父母要求做的任务,表现出抗拒,或者边玩儿边做,或者是做一会儿就跑开了,表现得非常没有耐心,沉不住气,脾气也比较急躁。当然也存在一种孩子,无论对于什么事情,持续注意力持续的时间都很短。
多动症孩子通常很难在某项特定任务上集中并保持注意力。在阅读、写作,参与谈话、课程或会议时,他们经常思绪乱飞,思考一些与当前他们需要集中注意力完成的事情完全无关的东西。比如有的多动症患者说:“他们的脑袋里好像装了五台电视机,全部汇集到一个频道并一起播放一样”。对他们来说,区分这些“信号频道”,把这些伴随着“噪音”忽视并且集中到应该完成的任务上是非常困难的。
02
自我调节能力差
他们往往行事鲁莽,常常做出一些相当危险的举动,如登高、过马路闯红灯、触摸危险物品等;与人相处总是惹麻烦,如抢夺别人的玩具、学习用具;听课或与人交流时,总是插嘴打断别人说话。家长无论怎么劝说都无济于事,因此家人需要耗费相当多的精力去照顾孩子,往往会觉得筋疲力尽、苦不堪言,加之孩子长期的冲动行为,导致家长对孩子失去信心从而变得生气暴躁,也会影响亲子关系,在家庭关系变得非常成问题时,需要向有经验的家庭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师寻求帮助。
03
具有持续性的问题
行为孩子的问题行为是具有持续性的,比如上课不遵守纪律,小动作特别多,无论老师怎么提醒,孩子的小动作只能停止一小会儿。但过一小会儿又出现了,坐在小板凳上,总是安静不下来。
同年龄段的其他孩子基本上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去遵守纪律,不做小动作,即使有的时候忘了上课要坐端正,或者有时候东张西望。但是经过一两次的提醒之后,孩子就基本上能够遵守老师的要求了。
04
情绪不稳定
多动症儿童的情绪波动大,容易发脾气,情绪变化剧烈,做事情不考虑后果,还容易出现带有攻击性、破坏性的行为。有的孩子从小就是脾气比较暴躁的性格,再加上如果家人比较溺爱的话,很容易在不顺心的时候就大发脾气,不管不顾,而且不怕老师的惩戒和威严,和小朋友玩儿着玩儿着就会因为抢玩具的事情而生气打起来。而且孩子的控制欲往往表现得比较强,总想让别的小朋友听他的指挥。
05
办事拖拉
多动症孩子往往做事拖拉,需要多次帮助、督导和提醒才能完成一件简单的事情,在日常生活管理和人际交往能力上明显落后于正常儿童。例如,早上起床上学,即使意识到起床的急切性和必要性,但仍需要家人的反复催促才可以做到,闹钟几乎不起什么作用。多动症孩子往往警觉水平也存在问题,晚上很困了,没有精神了,也不睡觉,往往会黏着父母,家人催促也不管用。父母经常被孩子搞得白天昏昏沉沉的,工作效率低下。时间一长就会对孩子失去耐心,有时候会严厉地体罚孩子,导致亲子关系紧张。
02
多动症与家庭的关系密切
不良的家庭环境因素也是影响孩子患多动症的一个危险因素。如果家长总是用粗暴的方式,例如打骂、过多干涉孩子的活动,一方面让孩子无时无刻感到紧张,另一方面孩子的自尊心也会受到伤害。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孩子的自主能力得不到发展,同时也积攒了很多负性情绪,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爆发;多动症孩子还表现为精力过剩、注意力不集中等。如果走向另一个极端,过度放纵不约束孩子,也会影响孩子的神经系统发育,从而引发多动的情况。
家庭与童年期多动症的关系一直是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关注的重点,研究指出,无论采用何种干预措施,都需要家长的参与、实施或积极配合才能产生疗效。家庭因素包括家庭环境、父母养育方式、父母关系和感情等。孩子如果长期生活在父母经常讽刺、挖苦、吵架、相互攻击,甚至分居、离婚的环境中,他们常常处于紧张、担心、压抑、恐惧的精神状态中,会出现难以自控的表现,进而产生多动、情绪不稳定、冲动行为和注意力分散等行为问题,甚至会加重孩子的一些症状,时间过长会形成一种病态的行为模式。
孩子年龄越大,越需要和父母和谐地互动。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孩子相关脑神经发育有点慢,如果你给予孩子的是愉快轻松的家庭氛围,那么对于孩子注意力的神经发育是非常有好处的;相反就可能导致发育更迟滞。因此我一直强烈建议家长不要把自己变成注意力方面的训练师,家长的角色还是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以及孩子遇到困难时给予支持和帮助。
03
正确的家庭养育方式是什么?
对于有多动倾向的孩子来说,正确的家庭养育方式是什么?
1、对于有多动倾向的孩子,家长要避免过度的批评,指责。但是也不要走极端,只是表扬,不批评。而是批评的时候,我们要只是就事论事而已,而不是把其他做得不好的事情,一股脑的都说完。批评的时候,家长的态度上要保持一定的威严。这种威严不是歇斯底里地吼叫或发脾气。而是一种严肃的态度,同时也鼓励孩子讲讲自己的想法和事情的经过。
2、平时家长要和孩子多一些互动,培养孩子的耐心。
比如家长带孩子想学习围棋,开始的时候,家长不要着急。可能一开始看到围棋这个新鲜事物兴致勃勃,但是过了几分钟之后就跑开了。家长这个时候可以试着待在孩子旁边,用语言鼓励孩子回来,鼓励孩子再坚持一会儿。这样反复培养一段时间,孩子对围棋的畏难情绪就不会那么大了。对于有多动倾向的孩子,他们的精力是非常充沛的,充满着活力,精力过于旺盛。让孩子每天在户外有自由活动,奔跑的时间,释放过剩的精力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不要因为孩子有多动的倾向,就给孩子报过多的补习班。这样会让孩子受更多规则的约束,导致孩子旺盛的精力无处释放,最终形成一个恶性的循环。
3、如果家长想在家对多动症孩子做一些干预,或者在家配合咨询师做一些调整,家长应该对多动症有足够的理解。因为有一些家长会有内疚感,他们会认为多动症是自己的教育出现了问题导致的,因此家长应该知道,多动症的一部分成因是孩子自己的发育问题;其次家长在与多动症孩子的交往过程中,要拥有一颗平常心,对孩子的批评教育也要持有“对事不对人”的原则。
4、对多动症孩子来说,学会建立和维持一段亲密的友谊对长期的社交能力发展非常关键,也有一些训练项目教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建立友谊,比如让孩子参与一些竞争性不大又有规划的小型集体活动(乐高小组、定向越野等)这些活动有大人的监督和引导,可以增加孩子练习与同龄人社交互动的机会。最好可以帮助孩子选择一个固定的玩伴,定期为他们安排活动,活动时家长在一旁鼓励孩子,并且引导他做正确的行为。
5、家里最好不要做任何注意力方面的训练,如果孩子还能接受的情况下,可以根据孩子情况偶尔做,但不能过多。其实家长要帮助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最好的方式是亲子愉快地互动,这个比任何在网上买的注意力训练工具都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