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读懂“超限效应”,不再“唠叨”儿子,他的上进心终于出现了
更新时间:2025-04-20 00:21 浏览量:4
01
儿子今年11岁,上小学五年级。刚刚进入青春期,亲子矛盾就已经频繁爆发,好几次都差点没法收场。
作为小男孩的妈妈,我能接受他调皮,好动,贪玩。
但我不能忍受的,是才小学,就已经不听我的话,管不住他了。
原本希望,孩子能越长大,越懂事。可他呢,不仅不听管教,还逆反心理日益严重。
每天晚上,我让他早点洗漱,早点睡觉,他嘴上答应,但迟迟不行动。
直到我开始发火,咆哮,他才不情不愿的去做。
早上起床,我让他专心吃饭,别迟到,他一边发呆,一边慢吞吞的吃。
一小碗饭,能吃个十几分钟,简直把人活活气死,恨不得倒进他肚子里。
看电视,约定好了一次看1小时,可到时间了,我提醒他好几次,他都像没听见一样。
等我生气了,厉声训斥他,他才会恋恋不舍的放下。
但下一次,依旧照样,屡教不改。
学习上更是如此!
放学催他赶紧写作业,他磨磨蹭蹭的,根本不把我的话当回事。
学习习惯上的问题,比如粗心大意,不愿意动脑思考,我也是屡次纠正。
可你这边苦口婆心的说着,他那边眼神已经飘忽了,好像把耳朵闭上了,任你在那喋喋不休。
摊上这样的孩子,我真是恨得牙根痒痒。
好好说话他不听,弄到后来,我只能通过发火,斥责,才能吸引他的注意力。
儿子从小被公婆带大,感情深厚。
看到儿子经常被我大吼,他们心里很不舒服,实在看不过去,也曾多次点我:教育孩子要耐心!
还在家庭群里转发“女人温柔是家庭最好的风水”、“孩子最大的幸运,是有一个好脾气的妈妈”。
老公也对我的教育态度不满:好好的孩子,让你天天这么骂!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后妈!
气的我跟他大吵一架!
私下里其实我也暗暗发誓,一定要改变,也做过无数次心理建设,不要一面对儿子,就变成一个脾气暴躁的疯婆子。
可只要管儿子的学习,没几分钟,我又会控制不住的吼他。
儿子可能是被我骂多了,对我越来越反感,好几次看我的眼神,都透着一股恨意。
都说陪伴孩子成长是幸福的,可我现在只感觉心力交瘁!
我也不想一直骂他、吼他,可我好好跟他说,他根本听不见啊!
看到单位体检报告上,触目惊心的甲状腺结节、乳腺结节......我终于意识到,必须改变了,儿子学习倒是其次,我自己的身体才最重要!
02
为了拯救自己的身心健康,也给孩子更好的教育,我开始学习如何科学养育青春期孩子,也在反思和成长中明白,为什么儿子总把我的话当耳旁风!
原来,孩子听不进去我的话,不是我说的不够,而是我说的太多了!
心理学上,有一个“超限效应”。
指的是:如果外界的刺激太多、太强,或者持续的时间太久,就会让人产生不耐烦的情绪,甚至造成逆反心理。
对孩子来说,也是如此。
从小到大,他们都生活在家长的安排和指挥下。
长时间重复又单调的命令、催促,都会引起孩子听力上的疲惫,和心理上的反感。
孩子无处逃避,时间久了,就会变得敷衍而麻木。
这时,家长的话再正确,也不会引发明显的效果。
孩子的耳朵会主动“关闭”——你越说,我越不想听。
想想也是。儿子的学习和生活,一直由我包办。
我每天对他说的话太多了,充斥各种指令、要求、催促。
经常说一遍他没反应,我就会不断唠叨,上学、写作业,我每天都要催个十多次;
看电视、玩手机,我也得控制提醒:
别玩了,超时间了!
我跟你说话你没听见吗?
拿远点,这么近眼睛完了!
虽然我的话都是出于关心,推动孩子去做事,但对孩子来说,却成了嗡嗡作响的“噪音”。
明白了儿子对我说的话,充耳不闻的原因所在,我开始调整跟他的沟通方式。
我只做了三个简单的改变,成功让儿子变得配合又听话。
03
1、修复亲子关系,让孩子从心理上,跟我们变得亲近,愿意听我们说话
很多时候,孩子不愿意听话、没有反应,反复催促也没反应,都是故意的。
因为在平时的教育和生活中,家长对孩子批评、责骂太多,要求太高,引发了孩子的逆反心理。
对成绩的高期待,以及辅导作业时的不愉快,破坏了亲子关系。
孩子虽然表面不敢反抗,但内心充满对抗,认为父母太严厉、唠叨。
即使他明知道父母说的是对的,也不愿意配合。
所以,就装听不见,消极反抗。
心理学上,有一个“南风法则”。
简单来说,就是强制命令,达不到目的;用好的态度,让人感受到温暖,才愿意配合。
所以,面对孩子,我们应该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减少大吼大叫。
而是用温暖的脸色,支持的态度,去撬动孩子的行动力。
这个方法,一定要父母改变在前,孩子才能呈现出执行力的提升。
管教孩子时,慢慢改善沟通的方式。
当孩子表现不佳时,先别急着发脾气骂他,而是关注他的感受,给他一个好脸色:
从经常否定、批评,改为多鼓励、多夸奖;
从要求、控制过多,改为适当放手,给孩子一定的自由;
从关注成绩、分数,改为关注孩子的内心,给他安全感,等等。
孩子感受到被尊重、被包容,他的抵触心理就会大大减轻,更愿意配合行动。
亲子关系好了,融洽了,你说的话,他才愿意走心的听。
2、亲子关系基础打好后,家长才能在孩子面前建立威信,做到“宽严有度”
很多时候,我们好好说话孩子不听,是因为孩子已经把我们“摸透了”。
换句话说,就是孩子根本不怕你,知道你骂完吼完,该怎样还是怎样。
不管他多么磨蹭,拖延,不遵守承诺,家长吼完,还是会给他收拾烂摊子。
所以,有人兜底,替他安排解决问题,孩子用不着着急。
父母没有威信,孩子才敢明目张胆的“充耳不闻”。
好的教育,都是宽严并济的。
对孩子有爱,有尊重,但更有边界和底线,让孩子知道言行的分寸。
这样,他才能对父母有“怕”,对指令认真服从。
我不再当一个唠叨墨迹的老妈子,而是在行为习惯方面,跟儿子商量并制定了一些清晰的规则。
比如:日常看手机的时间,回家后休息多久写作业,几点上床睡觉等等。
接着,我就用严格的坚持,让孩子感受到我的态度。
提醒两次,还不放下手机,我就直接没收3天。
他央求闹腾,我不会趁机数落说教,指责他不遵守规则,而是温和但坚定的说:我知道你很想看,但这是我们约定好的,下次注意。
在清晰的约束下,儿子慢慢意识到,原则问题妈妈不会废话,也没得商量。
他开始主动修正自己的行为,我的话他也会认真对待。
以前,不管我喊多少次,怎么催,儿子都当作没听见。直到看见我真的生气了,爆发了,才肯放下手机。
现在,即使他看的入迷,只要我说,到时间了。他就会痛快的放下,去做该做的事,再也不用我反复催。
因为他知道,妈妈的态度很坚决,自己也需要按照约定,遵守约定。
3、在日常沟通中,要少说多听,更要用“事”来教人,让孩子承担“自然后果”
孩子充耳不闻,除了他自身的问题外,家长也有一定的责任。
因为我们说的太多了。
方方面面,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对孩子提要求,讲道理。
这些唠叨听在孩子耳朵里,不亚于唐僧念经,要把人折磨疯。
所以,在跟孩子沟通时,家长要注意两个简单的法则。
首先,是尽量避免无效的说话方式,不要过多的重复,唠叨,催促。
发出的指令,要简单又明确。
比如孩子该写作业了,不要说:
都几点了,还不写作业!天天一点不自觉,写作业还得我提醒,上学是给我上的吗?
快点,别磨蹭了,让你写你没听见吗?一天天除了学习,干什么都积极!
赶紧的,你这孩子怎么回事!烦死了!
而是说:
再休息10分钟,7点我们准时写作业。
不给孩子制造过多的压力,孩子的心理内耗减轻,更容易启动执行。
其次,是多听孩子的真实想法,而不是一味灌输我们的道理。
比如孩子学习不专注,效率不高,先别急着训斥孩子不上进,强调好好学习的重要性。
这些道理经过我们日复一日的宣教,孩子不会不懂。
听听孩子怎么说,多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感受他的恐惧和不安。
少了指责,多了包容,孩子才敢说出自己的畏惧和卡点,最后接受我们给出的有效建议。
当然,即使家长改善了教育态度和沟通方式,孩子也不会一下子变好。
他们依然会出现不配合、不听话的情况,这个时候,家长就让孩子自己对行为负责,承担“自然后果”。
以前,不管我提醒多少遍,儿子都不愿意整理书包和其他东西。
为了早上不手忙脚乱,不让他被批评,我只好替他收拾。
但现在,他不整理,我也不管,让他亲自体验着急和害怕的感觉。
果然,第二天早上,儿子在慌乱中,忘记带语文课本。
上课时,只有他一个人没带,老师不客气的批评了他。
人教人,学不会;事教人,一次就会。
孩子都很在意老师和同学的看法,从那之后,儿子养成了睡前整理书包的好习惯,很少丢三落四了。
所以,家长不必时时刻刻为孩子兜底,而是可以利用一些机会,让孩子学会为自己负责。
当孩子通过自己的经历,体会到妈妈的话是对的,他会总结出自己的心得,也能真正懂得我们唠叨背后的用心。
经过这三个简单的调整,儿子现在有了非常大的变化。
他学会了听从和配合,也逐渐养成了一些好的行为习惯。
我也终于从生气憋屈中解脱,不用每天在这些小事上,跟他纠缠不休,气到结节了。
我也想跟那些有同样遭遇的妈妈们说:好的教育,不是家长自己使劲,而是要跟孩子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