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内向小孩:你不需要为了满足社会期待,强迫自己去合群
更新时间:2025-04-19 17:00 浏览量:2
原创 千寻麻麻 东西儿童教育
大家好,我是千妈。
今天想结合一封小读者来信,聊聊“合群”这个话题,并把一本好书,纽伯瑞银奖作品《妖精的小孩》送给所有不合群的“独特小孩”。
希望你们在看完今天文章,读过千妈分享的这本书后,能够拥有审慎观察自己独特性的理性,也能拥有欣然接纳自己独特性的信心,合不合群不是最重要,就像i人e人,它们只是一种社会定义,你可以接受这个定义,也可以不接受这个定义。
重要是你自己的感受,你不需要为了满足社会期待而强迫自己去合群,如果现阶段的合群,没有给你带来成长的愉悦,反而让你感到能量被消耗,内心不安宁,那就不合群吧,做个善于在独处中观察世界的小孩,也不是一件坏事。
当有一天,你发现投入人群可以给你带来更多快乐,当合群成为一件自然而然的事,而不是一个需要强制自己去完成的任务,这时候合群也来得及。
信里,小可(化名)把自己称为“一个敏感、脆弱、不懂人情世故的异类”,课间休息的时候,比起和同学聚在一起玩闹,小可更喜欢一个人呆在座位上,静静看别人玩闹。
班里组织的集体活动,大多数时候,小可都觉得有点傻,看其他人投入其中,她一点也没有融入的渴望,更多是不解,不理解他们为什么可以那么投入,而不是像自己一样觉得很傻。
每次家长会,老师都会委婉提醒,希望小可妈妈鼓励小可学习之余多跟同学交往,妈妈总是无奈地叹口气,“唉,这孩子打小就不合群。”
这句话妈妈不只在老师面前说,也在亲戚朋友面前说,只要小可表现得跟其他孩子不一样,身边有大人发出疑问,妈妈就会用这句话回复,仿佛它是个万能挡箭牌。
小可在信里写,其实每次听妈妈说这句话,尤其配上那种“算了,这孩子就这样,我也放弃了”的语气,心里都特别难过。信末,小可问“千寻阿姨,是不是能和别人谈笑风生的孩子,以后才会过得好......”
小可同学,我可以非常肯定地告诉你,不是能和别人谈笑风生的孩子,以后才过得好,因为我就是那个小时候不合群,长大也没觉得合群多么必要但依然过得很好的人。
不知道你有没有看过纪录片《零零后》,里面有个叫一一的小孩,让人印象深刻。这孩子不爱跟任何小朋友玩,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睡觉,一个人玩耍,不哭不闹,独来独往。
幼儿园园长大李老师,刚开始也对一一的状态有些担心,但通过仔细观察,她的看法是:
“有的时候看她一个人坐在那里,能感觉到有点淡淡的忧伤;但你去观察她的行为,就会发现她是那么的怡然自得。”
园长对一一的评价是:
“她是那么的高贵,能够去很好地打发自己的时光,能够找到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去愉悦自己。”
“为什么你老是一个人玩儿啊?”
“我就喜欢一个人玩儿,每个人有自己的选择。”
▲来源:纪录片截图
后来,13岁的一一接受回访,回想起这段幼儿园时光,也会佩服自己当时不跟任何人交朋友的勇气。一一有段话,我觉得说得很好:
“要求人是外向的这种事情,首先是有一个目的,
是为了让人们更紧密的抱团,创造一个更好的社会。
但这件事对内向的人,其实是不公平的,
他在要求每一个内向的人,都变得外向。
内向的人也有很多自己的优点,比如他能够更安静地思考、沉淀。
所以我觉得,人当然是既能内向也能外向最好,
那样他就拥有这两个世界里面,各一半最好的东西,
但如果不能,做自己就好。”
在我们的成长经历里,多多少少都做过别人,或者试图做过别人,但兜兜转转一大圈,最终你会发现,还是做自己最好。因为你只有尊重自己的天性,天性才能得到滋养,你的天性得到滋养了,身心才会愉悦。
接下来我会跟你聊聊,为什么人很难做自己。
卡尔.荣格是跟弗洛伊德齐名的著名心理学家,荣格认为,社会看待我们的方式,不是把我们当作一个人,而是当作一种功能。
如何直观理解这句话呢?比如,有次我逛书店,看到一套书叫《小学生心理学》,教小学生如何培养社交力、情商,我第一反应就是,它把复杂丰富的生活经验彻底简化成了平面的社会技能。
拿社交力举例吧,不知道你怎么看待这个词,对绝大多数小学孩子来说,社交其实是一件神秘的事,我们有自己喜欢的同伴,同时也会嫉妒同伴,我们可能还会有些幻想中的朋友,小学时候的我也不合群,最爱做的事是躲在一边观察其他小孩。
但“社交力”三个字,把所有的感受都清除了,它把社交这个原本很丰富的事物,简化成了能表达、吃得开,它完全变成了一种工具。
而当我们受到社会影响,用功能性方式看待自己时,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即使我有很多优点,比如,我善于思考,我有专注的能力,但只要这些优点不被群体认可,我就感觉我整个人格都被否定了,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甚至不配存在。
当我们无法发挥出社会化所期待的功能时,不但别人会收回对我们的爱,甚至连我们自己也要收回对自己的爱。
这种情况下,人还怎么做自己呢?人只会按社会功能的要求去证明自己,证明自己是合群的,证明自己值得被爱,证明自己配得上,但证明了那么多,到头来,你会发现你用宝贵的一生,只证明了一件事:证明你好用。
可是好用,并不是人存在的唯一价值。
人的独特性,区别于他人的宝贵天性也是价值,甚至对人自身而言,这是更为重要的价值。
说这些,并不是鼓励小可保持孤独,我们有很多快乐、成就感,是需要从更大共同体,从与他人的合作、相处中获得的。
只是,当暂时没有找到与群体的契合点时,我们可以试着去接受这个“暂时”的状态,而不是否定自己的独特性,强行把自己揉捏成符合社会需求的模样。
人的价值不该完全由社会功能来判定,何况,社会功能的需求也处于变化中。
以前,融合度高的外向者机会更多,现在互联网打通了很多关卡,人工智能也正在加入,这就给不喜欢融合的内向者提供了更多机会。
其实,当你充分接纳自己,活得不拧巴后,反而会愿意融入,因为这时候的融入,对你来说不再是沉重的任务,只是出于你自身需求做出的选择。
你会发现,有些集体活动是挺傻的,但跟大家一起玩玩也无伤大雅,玩的过程中或许还有些意想不到的收获。
我年轻的时候,有很长一段时间热衷于孤独,和你一样,觉得很多社交缺乏深度,是在浪费生命。但随着阅历增长,当我不再用现代文明教给我的严肃的,目的性太强的方式与周围人互动,而是学会了开玩笑,打嘴炮,我便意识到,庸俗关系也是我们需要的,它是生活的实感。
对意义的过分追求,有时会摧毁我们对简单快乐的感受。
很多时候,不必执着于一个灵魂伙伴的出现,你只需要推开门,随便问上一句吃了吗,在干嘛,出去啊?:)
最后,我把《妖精的小孩》这本书分享给了小可,也送给所有和小可一样独特的小孩。
书封下方,醒目地写着一行字:
献给所有曾觉得自己与众不同的孩子
我就是因为这行字,读完了这本书。
▲来源:当当
书里,主人公萨思琪被月光漂白的发梢仿佛永远在两种文明间飘摇,一半在人类村庄的炊烟里,一半在妖精荒野的荆棘中。
独特个性让她在村子里显得格格不入,有时她像个天才,从未见过的风笛抓起来就会吹,有时她让人不安,一双眼睛的颜色变幻不定,高兴时候是烟灰色,恶作剧时候会变成丁香紫。
在爸爸妈妈眼里,她是人类的孩子,在村民眼里,她是受到愤恨的“妖精的小孩”。在这样的环境里,萨思琪该如何建立和他人的联系呢?经历很多波折后,萨思琪决定摒弃外界的误解和偏见,向自己内心深处寻找答案。
当找到自己真正的身份和归属,这一刻,萨思琪不仅接纳了自己,也接纳了整个世界。同时,她也清醒看见了,真正的牢笼不是荆棘丛生的荒野,而是人群里不容置疑的“正常”标准。
小可,希望你读这个故事时,能听到萨思琪的芦苇哨声正穿越时空,它提醒着每一个游荡在群体边缘的灵魂,破解平庸世界的密码,就藏在人类与众不同的褶皱里。
如果你觉得今天文章不错,可以点亮“赞”让我看见,下期“和千寻一起读童书”准备解读纽伯瑞儿童文学金奖作品《你那样勇敢》,欢迎来看~
文章封面:AI作画
文章配图:采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