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和谐需要共同守护——致新天津家庭的温馨倡议
更新时间:2025-04-19 01:01 浏览量:2
初夏的暖阳里,漫步在天津各大小区,总能看到这样的景象:绿树成荫的街角公园里,崭新的健身器材锃亮反光,彩色塑胶地面上的儿童滑梯前欢声笑语,长廊凉亭下几位银发老人正悠闲对弈。经过三年改造工程的精心打磨,这些家门口的"城市客厅"正成为居民们最珍视的公共空间。
然而最近不少居民发现,原本整洁的社区环境正悄然改变。在河东区某小区的儿童乐园,不锈钢滑梯表面布满深浅不一的鞋印;河西某社区凉亭的朱漆廊柱上,歪歪扭扭刻着"到此一游";南开某花园的景观雕塑旁,折断的灌木枝条散落一地。这些破坏行为的实施者,多是随父母来津定居的"新天津娃"。
"上周刚换的秋千链条,三天就被晃断了。"红桥区某物业经理老张举着手机里的监控录像无奈摇头。画面里几个七八岁的男孩把秋千荡得几乎与横杆平行,不远处几位操着外地口音的老人正专注地刷着短视频。类似的场景每天都在上演:孩子们在长椅上蹦跳打闹,用石子划花亭柱,甚至攀折刚栽种的月季花枝,而随迁的祖辈们或是忙于家长里短,或是根本无力约束孙辈的顽皮。
这些现象折射出城乡生活习惯的碰撞。从田间地头到城市社区,孩子们需要适应新的行为规范。公共设施不是自家院落,健身器材更非田间农具。我们理解祖辈们离乡背井的辛劳,但守护社区环境需要每位居民的共同参与。建议家长们可以这样做:带孩子认养小区绿植,培养责任感;利用晚饭时间讲讲"爱护公物"的童话故事;主动参与社区志愿者巡查。和平区某社区推出的"小小楼门长"活动就成效显著,孩子们戴上红袖章后,不仅自己不再乱涂乱画,还主动劝阻小伙伴的不文明行为。
社区的美好需要多方共建。建议物业在重点区域增设趣味提示牌,比如"小花怕疼请勿触摸"的童趣标语;学校可以开展"我的第二故乡"主题班会,让孩子们用画笔记录眼中最美的社区角落;社区居委会不妨组织新老居民茶话会,让祖辈们分享家乡故事的同时,也了解城市生活的文明公约。
天津这座包容的城市,正张开双臂拥抱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当我们教会孩子轻手轻脚绕过草坪,当我们及时制止攀爬栏杆的危险举动,其实是在播撒文明的种子。期待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让社区花园永远绽放笑容,让健身器材延续欢乐时光,让所有居民都能在温馨祥和中共享城市更新的美好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