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陕西西安的临潼大集:货卖堆山的商贩,耍把戏卖艺的小孩
更新时间:2025-04-17 17:43 浏览量:2
陕西临潼县(今西安临潼区)位于中平原中部,是古都西安的东大门,因城东有临河,西有潼河而得名。1947年,美国摄影记者马克•考夫曼(Mark Kauffman)来到临潼,用相机记录下了在一个集市上所看到的真实影像。
1947年,陕西临潼县的一条主街道。前两天下过雨,道路有点泥泞。街道不宽,路边修有下水阳沟。街道两侧多是两层的中式传统建筑,上面住人、下面是商铺。
当时的临潼是关中平原的重要农业县,其民间经济活动以传统集市为主。为此,考夫曼专门来到一个集市,所看到的是人山人海,果然不同一般。民国时期, 临潼的逢集多遵循农历周期,每月逢三、六、九日开市。另外,一些大的城镇每日还都有小集。
当时的集市多设置在交通便利的地方,比如斜口、新丰、雨金等镇都有比较大的集市,出售的手工产品也多由家庭作坊生产。如图中的这些柳条筐,虽然不够精美,却是非常实用的日常用品。
一名蹲在地上挑选柳编筐的男子回头看着镜头。仔细看熙熙攘攘的人群,会发现其中除了买卖的百姓之外,还有几名洋人混迹其中凑热闹。
集市上一个卖砂缸的场所。砂缸也是从前各个家庭必备的日常用品,可以用来盛水、放粮食或腌制咸菜。
集市上的一个瓷器摊,大量的细瓷碗、粗瓷罐摆了满满一地,这种“货卖堆山”的销售模式,很容易吸引大量的行人,因为大家在潜意识里都会认为地上的东西更便宜。
赶集的妇女们似乎对这些看着精致的瓷器更感兴趣,纷纷蹲下身子挑选。为了赶集,她们都精心打扮了一番,穿上最干净的衣服,头发也梳得清清爽爽。
正在用杆秤给麻绳称重的摊主。看样子,当年麻绳交易并不是用长度来计算,而是用重量。这样反倒更为公平,有效防止在制作过程中偷工减料。
一名男子发现了考夫曼的镜头,蹲下身上仔细观看,这一瞬间被拍摄了下来,可惜脸照糊了。在图片右侧,一个裹着小脚的女子大踏步地闯入镜头。
考夫曼将镜头对准了一个蹲在地上的白胡子老人,他袖着手,正在和一个卖犁铧架子的小贩讨价还价。注意他旁边的人,所穿的鞋子大概会出乎你的意料之外。
在集市的一角,突然传来了一阵急速的敲锣声,听到声音的百姓很快围拢过来,自觉地围成一个圆圈。场地中间站着两个小孩子,一个敲锣招人,一个在整理打场子的工具。
小男孩站在场子中间,正在向观众甩动拴着破布的绳子,目的是打开表演的场地,让前排的人蹲下来。这样不但更利于表演,也可以让观众都看得到。
耍把戏是老百姓对杂耍的俗称。眼前的这个班子有点特别,敲锣吆喝的和耍把式的都是年纪很小的孩子,也因此更吸引人。
三个孩子正在表演倒立。这些卖艺的孩子都是出身于贫困家庭,为了生活不得不四处漂泊,靠看客微薄的打赏度日。
在集市上,考夫曼还看到了一个卖小玩具的小贩,他手里拿着一根扎着稻草的木棍,上面插着一些简单的小玩具。
两个小孩子蹲在小贩旁边,吹响刚刚到手的玩具。这种玩具是用染色的羽毛、泥巴和秸秆制成,放在嘴巴里一吹,会发出悦耳的声音。他们身后是一片食品摊,卖小吃的摊主下意识地在躲避镜头。
一个蓬头垢面的女孩子,披着棉袄站在小贩前面吹响玩具,似乎是在为小贩做广告。那时候,孩子的玩具实在太少了,尽管手里的玩具非常简单,也让她爱不释手。
这是从骊山上俯瞰临潼城的全景。城内房屋密集,四周的城墙清晰可见、这座山脚下的小城,已经历经了两千二百多年的历史,依旧生机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