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总被“粘人精”缠得头疼?碰上“独行侠”又无奈?世界缺爱?

更新时间:2025-04-12 12:05  浏览量:5

在人际关系的复杂网络里,你是否留意过两种看似截然不同的人?一种极度依赖,仿佛与他人共生;另一种则过度独立,好似不需要任何人。但你知道吗,这两种极端状态,背后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在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场景:孩子都上小学高年级甚至初中了,妈妈依旧事无巨细地照顾着,就像孩子还是襁褓中的婴儿。这种妈妈和孩子之间,便形成了一种共生关系,宛如一个紧密相连、无法拆分的团体。

这类人要么渴求他人的照顾,时刻都要与对方相伴;要么无微不至地照顾别人,360度无死角地为对方服务。

共生关系,重点在“共”,意味着必然是双方参与。即便一方主导这种模式,但另一方也默认并认可了它的存在。

建立关系初期,我们热衷于了解对方喜欢的颜色、食物等,却很少谈及在关系里对个人空间的需求。等到吵架时,才大喊“你都不陪我”或者“你别总打扰我”。其实,我们并非不想沟通,而是不知道如何表达,甚至连自己的需求都不清楚。

那些容易陷入共生关系模式的人,常有两个显著特点。

一是总爱替别人做事,无论是行动上,如帮别人洗衣服、收拾行李;还是心理上,看到对方不高兴,就反复琢磨、想尽办法让其开心。

二是习惯把别人的需求置于自己之前,有一定讨好型人格倾向,一旦他人有计划,便立刻改变自己的安排。

不过,关怀照顾在健康关系里也存在,那如何区分共生关系与健康关系呢?

关键在于,在健康关系中,一方的支持行为不会阻碍另一方成长,不会剥夺其对自身情绪、处境的理解以及应对问题的思考机会。而共生关系中,全方位的保护看似周全,实则剥夺了个体成长的体验。

在东亚爱情剧塑造的理想化亲密关系模板里,男友对女友、女友对男友的期待,很多都是在寻找理想化父母的影子。社交媒体上流行的“西瓜中间的那一勺”“草莓尖上那一口”“宝宝辅食”,也都是这种心理的体现。

此外,家长过度介入孩子间的冲突,不仅剥夺了孩子学习应对冲突的机会,也可能让孩子形成不良的关系模式。

在当今社会,随着个人主义思潮兴起,我们越来越推崇独立,甚至过度独立。过度独立的人,身上散发着一种似乎不需要关系的气质,旁人看来超酷,谁也不依赖,对他人毫不在意。

过度独立的人,常常将自己与独立标签紧密绑定,对接受别人的帮助感到不自洽,即便有些事别人随手就能帮到自己,自己做却要花费大量力气,他们也坚持自给自足。虽然长期处于孤独状态且习惯了孤独,但内心深处,他们同样渴望与人连接、建立深入关系,只是每次靠近他人时,内心总会冒出“算了,我自己来”的想法。

过度独立,其实是一种创伤反应,是为了生存而采取的应对策略。想象一下沙漠中的植物,为适应缺水环境,进化出保水的特征。过度独立的人就如同沙漠植物,为应对童年期不利的环境,发展出不需要别人的特质。但当环境改变,这些曾经的生存优势,如今却成了阻碍,比如难以与朋友、爱人发展亲密关系。

儿童期的创伤经历,如情感忽视、轻职化(孩子给父母当“父母”,或者长子给弟弟妹妹当“父母”)、被抛弃体验(如儿童期与父母分离、留守儿童经历)等,都可能促使过度独立特质的形成。在这些经历中,孩子的情感、身体、精神、社交等需求往往无法得到充分满足。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孩子长期处于慢性创伤环境,会降低大脑中催产素的分泌,而催产素与人感受爱、亲密,识别、调节情绪以及建立联系密切相关。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过度独立的人情绪看似稳定平缓,实则是情感体验匮乏。

过度独立虽表面让我们自给自足、刀枪不入,但内核是躲避和回避信任、亲密与脆弱,本质上是对人类的不信任,这是一种心底深深的绝望。

在婚姻和亲密关系里,即便自我功能不错,也常给伴侣疏远的感觉,且自己也难以表达需求,因为害怕失望和关系断裂带来的痛苦。

令人惊讶的是,依赖共生倾向的人和过度独立的人,虽然表现截然不同,但内核却极为相似,那就是难以表达自己的需要、愿望。

依赖共生的人,在关系中把别人的需求放在首位,忽视自身需求,努力与他人融为一体,却不清楚自己真正想要什么;过度独立的人,则宣称自己没有需求,一切靠自己,即便做不到也绝不向他人求助。

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都经历了需求未被满足的阶段。

依赖共生的人,成长环境可能导致他们习惯通过满足他人需求来获取关系;过度独立的人,童年创伤让他们觉得只能依靠自己,进而发展出过度独立的特质来应对生活。

但无论哪种,都不是健康、自然的关系模式。

如果你发现自己属于过度独立类型,想要改变,该怎么做呢?

在关系中形成的问题,最好回到关系中解决。一方面,可以寻找一段质量极高的亲密关系,在健康的互动中,学会表达需求、感受亲密;另一方面,找一位靠谱的咨询师,在专业引导下,逐渐打破内心的壁垒,学会信任他人。

但对于过度独立的人来说,这两个办法可能都不太容易接受,他们更倾向于通过看书等自我学习的方式解决问题。然而,过度独立的问题恰恰在于过于依赖自己,忽视了与他人的连接。

所以,此时需要勇敢地迈出一步,去信任另一个活人,松开紧紧抓住的“绳索”,相信他人能给予支持。

无论是依赖共生还是过度独立,都不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宿命。

通过深入了解自己,勇敢面对内心的需求,积极调整与他人的关系模式,我们终将走出关系的困境,学会真正地理解、接纳、爱上自己,收获健康、美好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