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亿玉碎”真不是喊着玩:盟军一登陆,日军就把小孩全部杀光
更新时间:2025-04-12 05:32 浏览量:5
二战末期,盟军制定进攻日本本土的“没落行动”。其中为尽可能减少士兵伤亡,高层提出两套方案:其一,在行动前先用炮弹把整个日本先炸几遍;其二,动用升化武器覆盖岛国全境,瓦解其军民的抵抗意志。
当然,这些方案随着两颗原子弹的爆炸和日本的无条件投降而成为废案,但在此之前,它们曾被不少人质疑“太不人道”,尤其是后者。
可令人想象不到的是,后来在解密日军机密文件时,盟军发现日军高层居然有着几乎一模一样的考虑,甚至已付诸行动:生化部队将各种细菌、病毒武器藏在全国各战略要点,在盟军登陆后引爆。
在军国主义分子看来,平民百姓死伤多少无所谓,就算全死了都不是问题,只要让盟军付出无法承受的代价,被迫接受“停战”协议,目的就达到了。
上述便是二战末期日军大本营于1945年4月4日下达的《“决”号作战准备大纲》的一部分,也就是我们如今常提起的“一亿玉碎”这个说法的由来。
可骇人听闻的是,其中的“一亿”并不是一个概数,日军高层当年是真计划杀够一亿以自家百姓,为苟延残喘的军国主义政府殉葬。
正如刚刚提到的,虽然在“决”号作战计划提出时,日军高层明知大势已去,这场战争必败无疑,但他们仍心存侥幸,试图以巨大的伤亡拖垮盟军而避免彻底的战败。因此在战备方面,他们还是相当积极的。
彼时,高强度的战略轰炸已几乎将日本的工业生产破坏殆尽,海上的严密封锁也使得日军在其他国家掠得的战略物资无法向本土输送,本土连最基本的钢铁、铝、石油等都无法获得。
如此情况下,军国主义政府歪招频出,发明了将松树树根蒸馏得到的轻质油与工业酒精混合而成的“松根汽油”。
当局充分发动群众去采集松树根,把所有的商场、医院和大部分学校都改造成生产车间,一度将松根汽油的日产量拉到了惊人的7万桶。
这种燃料虽可以让飞机、坦克启动,但由于品质极其低劣,富含杂质,极易造成发动机故障。二战结束后,有美国大兵在日军的仓库中发现了松根汽油,好奇之下倒入军车试用,结果直接把车子给弄报废了,气得大兵破口大骂。
在解决钢材短缺的问题上,日军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捡破烂”。他们命令民众上缴家中一切金属物品,连硬币都不放过;搜刮过后又命令所有人到户外收集金属,如被炸成废墟的工业设备、被摧毁的飞机和坦克等。
被击落在日本本土的美军轰炸机是日军高层眼中的“上等货”,然而经过土法炼制,这些性能优良的军用钢材立马就变成不堪一击的劣质品。
二战结束后,一些幸存下来的日军飞行员回忆:战争末期日军飞机已经糟糕到令人发指的地步,飞行员在驾驶时都不敢用力,有时力气稍微大一些,操纵杆就会被直接掰下来。
当然,高层才不会担心飞行员的死活,只要飞机能够升空,朝着美军撞过去就行。
此外,根据“决”号作战计划,因为燃料、战机和炮弹的短缺,日军几乎放弃了对美军来犯战机和战舰的拦截,除非对方的行动太过明目张胆,才会象征性地抵抗一下。
二战中的美军也是整活儿高手,曾在1945年7月10日、15日出动舰队,直接开到了日本城市釜石、室兰近海,一阵狂轰滥炸,贴着日本人的脸将这两座工业城市生生炸成焦土。
其间日军虽出动战斗机进行驱逐,可飞行员一看不是对手,立马就溜了。
百姓眼睁睁看着家园被毁,对美军束手无策,只好将火气全撒在日军身上:大家冲到室兰的陆军军官学校里,看到穿军装的就围住骂,军官们被骂得抬不起头,脸色惨白,有人被气得当场倒地身亡,有的则难忍屈辱,就地自裁。
接下来便是“决”号作战计划的重点部分:所谓“一亿玉碎”,就是要拉一亿国民为军国主义殉葬。
首先,所有能扛得起枪的男性国民都被编入所谓的“国民义勇队”,日军并不给他们配发枪支,而是让他们拿起锄头、铲子充当武器。军国主义分子叫嚣“士兵的意志决定战局”:只要足够勇敢,相信你们用扫把也能击败敌人!
老弱病残被派到军工厂充当劳力,昼夜不息地为军队生产劣质军需物资。
年轻漂亮的女子也被特意挑出来专门组建成部队,她们经过简单训练便被投到最前线,武器无比简陋,倒是个个打扮得花枝招展。
有说法称,这些漂亮姑娘就是日军高层特意送给盟军的“大礼”,让她们被俘后成为盟军官兵的玩物,希望以此换取日本女性皇室成员免遭受辱。
当然,高层也非常鼓励女孩们“主动”一些,装作逆来顺受的样子,实则怀揣手雷,在合适的时机与盟军官兵同归于尽,换取更高的“战损比”。
值得一提的是,高层还专门挑选了许多面容清秀的男孩子假扮成女兵,专门跑到敌人军营中当“炸弹人”——不知二战后日本逐渐开始盛行的男扮女装文化,是不是由来于此。而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居然真有大批俊男靓女积极响应“号召”,军国主义荼毒之深可见一斑。
计划的最后一部分,也就是最为糟糕的情况:万一局势完全失控,盟军攻势完全无法抵挡时该怎么办?高层也做好了准备。
首先,一旦海岸防线被攻破,盟军主力开始登陆,日军便立马将14岁以下的孩童全部处决。一来这些小孩全无战斗力,不但需要照顾,还会耗费大量口粮,这样做可以甩掉这个“累赘”;二来杀掉下一代,可以确保这个民族未来不会以“失败者”身份受辱,非常符合所谓的“武士道精神”。
倘若战局继续恶化,日军的屠刀将会伸向所有国民。
值得一提的是,二战末期,日本总人口只有约7214万,所谓“一亿玉碎”,剩下的近3000万怎么办?高层决定从所占领的朝鲜、伪满洲国等地抓人凑数,必须要凑够一亿人。
有人可能会说,二战日军的侵略行为只是军国主义政府的决定,百姓是无辜的,也是战争的受害者——最初,美军也是这样认为的。
在投下“小男孩”的前一天,也就是1945年8月6日,美军曾曾专门出动机架轰炸机,飞到广岛上空倾泻下6300万份传单,告知这座城市将会被一种可怕的武器夷为平地,旨在痛击罪恶的日军,不希望无辜者受牵连。
美军劝告广岛百姓提早离开,可当地人的做法却令人大跌眼镜:百姓居然成群结队跑到街上收集传单,主动将它们上交给政府。
广岛核爆后,百姓因恐慌而逃离城市,可在当局的一声号召下,他们就回到城市,扬言要与盟军决战到底。这样看来,二战时的日本平民非但不无辜,反倒是军国主义的帮凶。
总而言之,高层就是希望以百姓的巨大牺牲动摇盟军攻占日本本土的决心,从而换取日本的“停战”而非投降。他们专门算过一笔账:7000万日本军民全部阵亡,哪怕一百人里只有1人能够对盟军造成杀伤,后果都不是盟军高层可以接受的。
上世纪60年代,这份档案被发现,逐渐呈现在世人面前。
讽刺的是,在百姓连饭都吃不上的情况下,皇室成员依旧可以享受到各种美食;即便全日本都化为焦土,他们的生活品质依旧不会受到影响:当局为皇室成员修建了一座富丽堂皇的地下皇宫,各种设施一应俱全,其中甚至还有一间电影放映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