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街·明家】徐佳:特应性皮炎,滋肾清心
更新时间:2024-10-16 08:56 浏览量:8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是抵御疾病入侵的第一道防线。儿童皮肤娇嫩,非常容易受到侵犯,特应性皮炎就是儿童最常见的皮肤疾病之一。数据显示,我国1~7岁儿童特应性皮炎患病率为12.94%,且呈持续上升趋势。
特应性皮炎多自婴儿或儿童期起病,可迁延至成人期,具有遗传倾向,表现为剧烈瘙痒、湿疹样皮损和皮肤干燥,患者多伴有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变态反应性疾病或过敏性疾病家族史,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困扰着很多家庭。
婴儿期特应性皮炎归属于中医“奶癣”“胎敛疮”等范畴,儿童期及成人期可与“血风疮”“四弯风”等病名相对应。
目前,该病病因病机尚不完全明确,学术界虽认可“禀赋不耐”是发病之源,但未明确提出对应的治疗方法。针对儿童特应性皮炎,古代医家多从心脾二脏辨证论治,认为病机主要为心火脾虚夹湿、外感风湿热邪所致。
青年岐黄学者、北京中医医院怀柔医院执行院长徐佳教授,通过研读古籍、传承赵氏皮科流派学术特色和临床实践,针对患者发病年龄小、具有遗传倾向、常合并变态反应性疾病等特点,结合小儿五脏“心常有余,肾常虚”的生理特点,提出肾精不足、心火亢盛是核心病机,强调应通过滋肾水、降心火、运脾胃治疗儿童特应性皮炎。
肾精不足为本,禀赋偏颇。若父母患有变态反应性疾病(过敏性鼻炎、哮喘等)或为过敏体质,会大大增加子女患特应性皮炎的风险。
其中,父母双方有一人患此病,子女患病的几率是59%;若父母均有特应性疾病,几率可达81%。遗传倾向性疾病与中医学的先天异禀概念相符。
禀赋来源于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而肾为藏精之处,明代医家李中梓明确提出“肾为先天之本”,肾充盛与否是决定先天禀赋强弱的根本因素,故特应性皮炎患者肾精不足,禀赋偏颇,有明显的遗传倾向。
小儿初生,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五脏功能尚不成熟,因此肾常虚是其生长发育的正常现象,若再加上先天肾精不足,就容易引发特应性皮炎。
心火炽盛为标,胎毒遗热。“胎毒遗热”是心火炽盛的主要原因。“胎毒”一词最早出现在宋代刘昉所著的《幼幼新书》,刘昉认为“母食毒物”产生胎毒是引起许多新生儿疾病的原因。
明代万全《幼科发挥》记载,“小儿自初生至周岁有疾者,皆为胎疾……有因父母禀受所生者,胎弱胎毒是也”,明确了胎毒的本质是火毒之邪,并进一步提出胎毒与小儿诸多疾病密切相关。
由此可见,父母双方孕前或孕期过食辛辣酒肉、饮食不调、积而化热,或情志不调、郁而化火,皆会使得火毒产生,遗毒蕴热于胎儿。
特应性皮炎患儿水(肾精)不足、火亢盛,徐佳基于《易经》“水火既济”理论认为,治疗应以“滋肾水、降心火”为法。
1.标本兼治,滋肾清心。
针对婴幼儿期发病的患儿,皮疹多为红色或鲜红色丘疹、斑片,伴有糜烂、渗出、结痂、皮肤干燥且可见抓痕、瘙痒剧烈、潮热盗汗,既要注重补肾益精、调整偏颇的体质,又要清心泻火、引热下行,可选用六味地黄丸加减。针对瘙痒严重、无法自控抓挠,且伴有舌红、心烦性急、贪凉饮冷、小便短涩色黄、大便干、入睡困难、易醒等症状的患儿,治疗时除了补肾滋阴、清泻心火之外,还要重视养心宁神,可选用导赤散加减。
2.固本培元,健运枢机。
中医理论认为,强健后天脾胃能补养先天。脾胃位于中土(全身正中位置),有斡旋枢机之意,是心肾交感的必经之地。因此,脾胃之气健运是水火既济的重要条件。“临床可以见到部分患儿面色萎黄、食欲不振、挑食、神疲乏力、舌体胖大伴有齿痕、舌苔白,这都是脾胃虚弱的表现。同时也可以见到食欲良好、大便干燥、舌红、苔白厚的患儿,这是胃强脾弱、胃肠积滞的表现。”
徐佳说,脾胃运化失职,湿热内蕴,也会诱发各种皮肤病。针对脾胃亏虚的患儿,应以滋肾健脾清热为法,方药可用六君子汤加减。
针对胃肠积滞的患儿,应消食导滞、畅通胃肠,方药可合用保和丸加减。徐佳强调,除用药以外,家长平时要多控制患儿饮食,尽量避免油炸、生冷、甜腻之物,保证饥饱有节,从而顾护脾胃,还可以尝试艾灸、小儿推拿等具有中医特色的治疗方式调理脾胃。
徐佳教授提醒,家长还要为特应性皮炎患儿做好日常护理工作:
1.做好保湿。特应性皮炎患儿的皮肤屏障功能受损,皮肤水分丢失得多,涂抹大量润肤乳有助于改善皮炎、修复皮肤屏障。2~12岁孩子每周用量不少于150~250克。
2.控制好洗澡的水温。患儿洗澡的水温不能过热,以32°C~37°C为宜,同时要选择温和的沐浴露,每次洗澡时间不超过15分钟,沐浴后要及时涂抹润肤乳。
3.注意衣食住行。衣服要纯棉宽松,在不着凉的情况下,尽量少穿点,过热的温度和羊毛质地的衣服均会加重特应性皮炎的症状。
饮食上,仔细筛查可能的过敏原,并尽量避免接触。居住方面,秋冬季相对干燥,可使用加湿器维持房间湿度。带孩子去户外活动要看天气,尽量规避外界刺激,少去花粉浓度高的地方。
徐佳
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