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如何干预学生使用手机
更新时间:2025-04-07 11:17 浏览量:5
在数字时代,手机管理已成为众多教师、家长面临的棘手问题。手足无措的家长将希望寄托于学校,期待学校能制定管理制度,进行有效干预。我所在的学校印制了《关于禁止学生带手机等电子产品入校家长告知书》,要求学生和家长认真阅读后,再共同签署《学生不带手机等电子产品进校园信守承诺书》。然而,一纸承诺书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部分沉迷手机的学生放学回家后,依旧难以抵挡手机的诱惑,因手机引发的亲子矛盾也经常发生。在此情形下,班主任可以从家校沟通的角度出发,巧妙地搭建家校合作的桥梁。我从以下六个方面探讨具体的实施策略。
第一,班主任与学校管理层协商后,制定一套详细的制度。制度中要明确违规后果,避免模糊不清的表述。例如,寄宿学生周日来到学校后,上晚自习前必须关掉手机,并统一放入班级手机箱里,上锁交由班主任管理。周五放学时,再由生活委员将手机逐一发放给学生。若学生私藏手机,被同学举报或者被班主任发现,手机将交由学校德育处暂时保管,等到期末由家长申请领回。若学生出现两次违纪行为,手机将由学校保管至学生毕业,由家长申请领回,并给予相应的违纪处分。同时,领取手机等电子产品也需要遵守一定的流程。
第二,班主任要积极征求家长意见,确保规则获得支持。班主任可以通过家长会、问卷调查或线上投票等方式广泛征求建议,规则的制定要兼顾可行性与家庭需求,从而提高家长的配合度。比如,有些家长因特殊情况需要联系学生,可以建议家长为学生配备智能手表,但一定要设置使用时间和使用模式。
第三,班主任可以组织签订手机使用三方协议。精心设计一份《手机使用承诺书》,由学生、家长以及班主任共同签署以强化责任意识。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契约精神。
第四,班主任还需要建立多维度反馈机制。一是定期反馈。每周五下午放学前,班主任要通过班级群总结手机使用情况,反馈的目的是让家长清楚地了解学生在学校使用手机的情况,从而在周末有针对性地管理。二是开展一对一沟通。对于频繁违规的学生,家校沟通的最优方式是进行一对一沟通。在沟通时,要避免指责,可以采用“现象+建议”的模式。三是搭建家校互助平台。班主任可以建立家长手机管理经验分享群,定期组织交流活动,鼓励家长分享家庭管理技巧,如制定家庭手机公约、使用时间管理工具等,让家长之间形成互助氛围。
第五,班主任应引导家长成为“教育同盟”。一方面,指导家长布置有利于手机管理的家庭场景。比如,执行“无手机晚餐时间”计划。另一方面,提醒家长避免“双标”行为。比如,自己沉迷手机,却要求学生自律,怪罪孩子抗干扰能力差,这种行为是不可取的。
第六,班主任可以采用正向激励的方式,强化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一是建立家校联合奖励机制。班主任可以设立“自律之星”等荣誉,由家长观察记录学生在家使用手机的情况,班主任在班上进行表彰,家校双向激励。二是提供替代选择。班主任可以与家长合作,增加一些有益的课外活动,如家庭亲子阅读活动、亲子户外骑行、亲子观影等,让学生对“人”而非对“物”产生依恋。鼓励学生课余时间与同学社交,从而减少他们对手机的依赖。
总之,班主任和家长都应该明白,无论制定多少管理策略,其最终目的并非“消灭手机”,而是培养学生合理使用科技产品的素养。在进行“家校搭桥”时,班主任要秉持共情先行的原则,理解家长的焦虑,不随意开口责怪家长溺爱、放纵学生。与其把注意力放在控制学生使用手机上,还不如与家长携手,培养学生自律的精神品质和信息辨别的网络素养,让手机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