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外人”也不信自家孩子的父母,是什么心理?原因出乎意料
更新时间:2025-04-03 20:11 浏览量:2
文/兰妈谈育儿
任何一段关系的维护都少不了信任二字,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也不例外
作为父母,如果对自己的子女不信任,接下来的教育之路会坎坷波折不断,也很难建立好的亲情联系
作为子女,如果对自己父母不信任,接下来的亲情之路也会举步艰难,特别是子女结了婚、生了孩子之后,如果彼此之间本身就相互猜忌矛盾,那有了孩子之后就会因为隔辈观念而产生更多隔阂与矛盾
所以,好的教育,好的亲情关系延续,那一定是要先建立起足够的信任才行
认识的一个朋友就是如此,她从小到大是被父亲骂到大的,父女之间大概就没有什么信任可言了
而这还并不是最让她崩溃的,最失望沮丧的,是源自于父亲的态度:外人随便一说就深信不疑,却唯独不信她这个亲生女儿
一次次的失望和沮丧之后,朋友最终接受了现实,她觉得父亲就是不爱她,对父亲的态度也是:“喜欢就多回去,不喜欢就少回去”
就这样,本身是最亲近的血缘亲情,就因为彼此之间的信任和默契不够,而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事实上,父母对子女的爱毋庸置疑,即便是我们现在已经为人父母,也能理解自己父母曾经的一些行为和想法,但对于曾经所经受过的磨难、还有父母的态度,仍然是无法做到完全释然,当作没发生过一样的解脱心态
朋友目前的心理就是如此,她说“我能接受父亲不爱我的事实,但我接受不了他对外人、和对我的区别感,为什么外人随便一句话都深信不疑,而我说什么他都要摆出一副堤防和不信任的样子呢”
这件事当时给我的疑惑感也比较强,为了解惑,兰妈还特意搜集了身边一些相似的案例,最终总结出了4个出乎意料的原因01
走的路多了
就觉得孩子听自己不会错
天下父母心,教育孩子最怕的就是父母用所谓的“为你好”去不断消耗孩子能量
而每个人都是有属于自己的能量层,能力越低的父母一出口就是低能量,所传递的是负能量,所看到孩子的也都是不足之处
不久前,兰妈刚结识了一个男孩,因为厌学和陪读了8年的妈妈大打出手
在妈妈看来,她过去十多年的辛苦付出都是白搭了,孩子根本就是天生懒惰,不是学习的材料,也根本就是没救了
可妈妈却不知道,她眼中劣迹斑斑的儿子,早就因为学习这件事被折磨得遍体鳞伤:
•首先,在学校因为成绩不好,老师早已经放弃了他,他座位被安排在不起眼的边角,还经常遭受后排同学的无故霸凌,他把这件事告诉老师,老师反而责怪他上课不认真听课,成绩拖后腿就算了,现在还学会跟同学打架了
•其次,他自认为的好朋友过生日,全班大部分同学都邀请了,唯独没有喊他,原因是妈妈不让他跟成绩不好的同学一起玩,也就从一定认知程度上给人一种“自己差劲,还嫌弃别人”的高傲形象
•最后,他喜欢打篮球,希望能参加学校的篮球比赛,妈妈却骂他不学无术,不仅收走了他好不容易争取来的填表机会,还严禁他出门打篮球,每天除了被关在家里写作业,就是桌子上摆着被不断加码的作业数量
就这样,类似的打击多了,学习就自然而然成了孩子的噩梦
有那么一次,孩子精疲力尽地请求妈妈“不要再逼我学习了好不好”
看着孩子似是失去了活力一般的模样,妈妈也心疼极了,她无奈地讲出真相:
“妈妈也不想逼你学习,可是不好好读书能怎么办呢”
“你看爸爸妈妈现在就是吃尽了没读进书的苦,工作不好找,钱也不好挣,爸爸妈妈现在对你严厉一些,也是希望你将来可以因为学历而多一份选择”
“爸爸妈妈吃过的饭比你多,走过的路也比你多,我们也是这个世间最希望你好的人”
“所以,听爸爸妈妈准不会错的”
讲真的,从孩子的成长心理来说,他们最讨厌的莫过于父母那句“听我的准不会错”
这是一句极具控制欲的话,也是父母在宣布主权的话,孩子照听会失去自由,不听就会被扣上不听话、不懂事的帽子
最重要的是人非圣贤、谁能无过?即便是吃过的饭、走过的路要比孩子多得多的父母,也有认知错、做错决定的时候,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能接受孩子的反抗和情绪,也相当于父母具备意识错误的本领
这一点很重要,也是维护好亲子关系最需要的一点
特别是在孩子和你顶嘴的时候,如果你能回答一句“好吧,我知道错了,那你有什么不一样的想法,说出来让我开开眼吧”
你会发现,善于接受错误,又无惧认错的家长,往往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会相处得更和谐融洽一些
02
自卑得久了
父母就习惯性地捧高别人
听过一句话:“你之所以不能接受孩子的平庸,原因是在于你接不了自己的平庸,自己没读出来的书,要实现在孩子的身上,自己没有完成的愿望,也要孩子替我们去完成”
事实上,这是一个大错特错的结论
如果在育儿的过程中,父母一开始就如此去看待孩子、不接受孩子,也相当于不接受自已的自卑行为
认识的一个妈妈就是如此,她对自己女儿一直特别严厉,都是照着学霸的标准去培养
而她的女儿也明明很出色了,在班上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是老师眼中的尖子生,是同学们羡慕的对象
但在妈妈的眼里,她却只看到别人家孩子的优秀
就比如孩子成绩虽好,但体育却不如领家小女孩,妈妈就经常拿人家做比较
为了成为妈妈眼中骄傲的孩子,女孩也一直在努力提升自己,每天放学回家都拼了命地赶作业,然后好抽出一些时间可以跳绳跑步
本以为如此努力积极了,妈妈就能发现她的好
可结果呢,妈妈看到她努力的一幕却指责她“惺惺作态,光努力,成绩还是拿不出手有什么用”
久而久之,面对妈妈不信任的态度多了,女孩也渐渐心灰意冷
她觉得:“既然怎么努力也得不到妈妈的认可,还不如直接躺平,懒得努力了,反正不管怎么做也永远入不了妈妈的眼”
事实上,妈妈也并不是看不到女儿身上的好,只不过是她自己就是那么长大的,从小到大的教养也告诉她“孩子再优秀都不能夸,只能夸别人的孩子”
这种传统的思想观,一方面是担心孩子会骄傲自大,另一方面也是属于一种不自信的自卑心理
比如:
•总是将“外人”置于更高权威地位的父母,信外人,本质上也是父母不相信自己能把孩子培养好的能力
•孩子暂时不够优秀、缺点比较多的时候,为了激励孩子,在孩子面前建立权威感,很多家长都喜欢用所谓的“别人家孩子”当激将法
•故意当孩子面夸赞别人家孩子的优秀,希望自家孩子能近朱者赤地习得一二,可如此踩低孩子、捧高外人的方法,无疑是在告诉孩子:“我不相信你能变好,更不相信你能超过别人”
像这些伤害了孩子还不自知,甚至还幻想着孩子能通过被打压变好的愚昧,最终都不过是在为自己的无知和自卑找个合理借口罢了
如果我们足够自信,也相信自己的孩子,更相信自己能把孩子培养好,又何须去拿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呢
所以,教育好孩子的第二步,就是相信自己,相信孩子,然后再陪着孩子一起慢慢长大
这个过程虽然比较缓慢,但一切的等待和付出都是值得的,将来某一天你也会因为曾经的坚定信念而收获一个让你骄傲的孩子
03
抱有俯视心态
觉得清楚孩子的几斤几两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现实生活中家长对孩子所讲的话,大部分都会被孩子视为耳旁风
事实上,父母的话之所以缺乏行动力,主要原因是在于家长自认为太了解自己孩子了
认识一个妈妈就是如此,她自认为对女儿特别了解,平时最常见的就是擅自为孩子做主,还必须要孩子按照她的说法来照做
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来自学习上的规划
妈妈觉得女儿是出了名的磨蹭,每天回家后都要求女儿什么时候把作业写完了,她才会去做饭
久而久之,她们一家的晚餐基本上都是在深夜变成了宵夜
妈妈呢,也经常把“吃饭晚”归咎在女儿不好好写作业上,以至于孩子小小年纪就形成深深的愧疚感,特别是每次吃饭的时候都不敢抬头,深怕对上某个责怪、失望的眼神
还有个人的兴趣爱好也是一样
女孩喜欢画画,每次学校的绘画展比赛,她都能凭借优秀绘画水平获得丰厚的奖励,可妈妈却觉得画画不能当饭吃,好好学习、考取高分成绩才是正儿八经的大事
为了孩子能一心一意好好读书,妈妈还自作主张地把女孩好不容易争取来的绘画比赛报名单给撕碎了
再看着母亲那强势的模样,女孩大概也明白了自己无力改变什么,在学习越学越疲惫、越学越没劲儿的情况下,她竟然开始摆烂了:
•妈妈说她学习磨蹭,那她就比以前更磨蹭
•妈妈说她事事不如别人,那她就表现得比别人更糟糕
而这些,都是源自于妈妈经常对她说“我还不清楚你几斤几两”的话,在那种怎么努力也得不到认可和支持的情况下,摆烂也似是成了一种必经之路
在女孩眼里,妈妈也从来是俯视看人,还给人一种千差万别不可靠近的距离感
所以,好的亲子关系,任何时候都不要打着“了解”的旗号,去企图操控孩子、改变孩子
每个孩子都是属于一个完整的个体,尊重孩子的成长才能让孩子得到更好发展,亲子关系也会因此更加亲密和谐
04
情绪化看待
总觉得孩子是为了反驳自己
任何时候都不要用情绪控制孩子,否则换来就是有样学样、或者奋力反抗的叛逆
有一个妈妈,她的儿子在学校经常被孤立:
就在上星期,老师课后安排的团队手抄报活动,也没有人愿意和孩子组队
特别是以前还能玩到一起的几个小伙伴,也不知道为什么,开学之后也突然爱搭不理了
没办法,看着别人都有伙伴搭档,男孩就气冲冲地跑去跟老师告状
可没想到,老师了解前因后果后,却只是让男孩先反思一下自己
当这件事被孩子拿回家告诉妈妈后,妈妈当时的第一反应就是“老师也太过分了”
等到第二天到学校和老师谈起那件事时,老师的一番话却让妈妈惭愧不已
原来,她的儿子开学还不到2个月,就已经被班上很多同学轮番投诉个遍了
原因就是男孩动不动就发脾气摔东西,稍不满意还会瞪别人、故意把同学推倒,那种根本不清楚下一秒会发生什么的恐惧感,导致班上很多同学都比较害怕他
说到最后,老师还特意爆出真相:“孩子说他这样也不过是有样学样,希望你们家长平时在家里能给孩子建立良好的情绪榜样,让孩子能有一个稳定且健康的情绪和同学们好好相处”
听完这些,妈妈羞愧地低着头
仔细想想,她过去对儿子的教育也确实是只有三招:
1、发脾气
2、拍桌子、扔东西
3、管不了就揍一顿
没想到,恰恰是这种“情绪化”竟然给孩子投下了长长的阴影
透过这件事,妈妈也清晰地认识到自己身上的错误
刚开始发脾气的时候,她只觉得孩子不听她话就是故意反抗,可想明白后再去看待这件事,才发现孩子的反抗并不是针对谁,而是他们在为了自己的想法争取可实现机会、为自己的主见争取可决定的权利
试着了解并理解孩子,就能发现那个看起来一身反骨的孩子,不过是最渴望“活出自我”的可怜娃罢了
想明白这一点,允许孩子走向独立、走向自主抗争,你会发现孩子的每一次探索自我,都在新的勇气和信心突破下使他们成长得更加优秀
而这对于所有父母来说,也大概是一个好的开始吧
那么,关于父母对自己孩子信任度低这件事,大家还有哪些不一样的建议与看法呢?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