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杭城 阅享风采”手绘动画制作技术的效率飞升之旅(萌芽篇)
更新时间:2025-04-03 14:39 浏览量:1
从最初在胶片上小心翼翼地描绘图像,到在赛璐璐片上勾勒线条,再到使用计算机软件制作画面……随着对作品表现力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相应的制作难度与工作量也都成百上千倍的增加。人们发明了许多新技术、新方法来提高动画的制作效率,这些技术化成一块块基石,支撑着动画人搭建起通向艺术殿堂的阶梯。
本文将从动画的萌芽时期开始,带领读者快速回顾手绘动画制作技术的效率飞升之旅,摸一摸那几块隐藏在艺术迷雾之下的基石。
1892年10月28日,法国人夏尔·埃米尔·雷诺(Charles Émile Reynuad)在巴黎的格雷万蜡像馆(Musée Grévin)开始用自己发明的“光学影戏机”(Théâtre Optique)公开放映《可怜的比埃洛》(Pauvre Pierrot)等多部原始动画作品,被认为是世界上首次公开举行的大规模动画片放映活动。10月28日也因此被确定为“世界动画日”。
1899年,英国人亚瑟·墨尔本·库伯(Arthur Melbourne Cooper)制作了《火柴小人募捐》(Matches: An Appeal),被许多人认为是世界上第一段用逐格拍摄方法制作的动画。他使用带有特殊装置的电影摄影机,每拍一格胶片就改变一次火柴小人的摆法,最终看起来就像火柴小人自己爬上了梯子并写下标语。这种利用电影摄影机拍摄动画的方法,使动画人摆脱了在细窄胶带上作画的局限,得以更加自由的选择画面内容。
1906年,英国人詹姆斯·斯图尔特·布莱克顿(James Stuart Blackton)拍摄了《滑稽面孔的幽默百态》(Humorous Phases of Funny Faces),被许多人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用逐格拍摄方法制作的“手绘动画”。他借鉴当时流行的“粉笔秀”(在黑板上画画配合脱口秀),以黑板作为拍摄对象,每拍一格胶片就小幅度修改一次黑板上的人脸,最终看起来就像黑板上的人脸自己做出了种种表情。基于手绘带来的灵活性,动画人得以更好地表现他们的想象力与幽默感。
1908年,法国人埃米尔·科尔(Emile Cohl)拍摄了《幻影集》(Fantasmagorie),被许多人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以纸质画稿为拍摄对象、使用逐格拍摄方法制作的“真正的”手绘动画。他为此绘制了约700张画稿,用电影摄影机逐帧拍摄下来,片长近2分钟。至此,古老的绘画艺术与新生的动画技术终于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结合,前者带来的无限制的内容选择,加上后者提升的制作效率,让动画人从此有了自由追寻艺术理想的可能。
◆ 通知公告